学院动态

“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论坛”系列讲座《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如何影响我们》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11 06:10:00

6月9日14:30,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办的“论学问道-新闻传播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论坛”第十期在北京校区阶梯二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主讲。本期讲座由新闻传播学系刘琳琳老师主持,文化传播学院学生通过线下和线上观看两种形式参与。

彭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先后出版20余部著作或教材。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等多项奖励。



讲座伊始,彭兰教授在阐述算法定义的基础上,为在座学生提供了一种认识算法的全新角度——算法是一种媒介,并提出了算法的三种媒介意义,包括算法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服务、内容与服务的媒介;算法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媒介;算法是文化继承与传递的媒介。彭兰教授指出,算法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便是其作为媒介的影响。

随后,彭兰教授围绕“生存、认知、关系”三个关键词对算法的影响进行深入讲解。在算法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方面,彭兰教授表示在“数据化生存”的时代,人被拆解为数据,后者可从六个维度加以观察:于外在层面的画像、身体、位置的数据化及行为的全方位数据化;于内在层面的心理、情绪的数据化;以及社会互动层面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评价的数据化。



论及算法对人的认知、判断的影响问题时,彭兰教授指出:算法是一种在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模型。她通过解释算法的意义,表明算法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指出过分依赖算法会带来认知、决策风险。对此,彭兰教授专门提出了“算法是否会带来‘信息茧房’”一问,并在介绍关于信息茧房的学界共识之后,从影响信息茧房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过滤机制两大因素出发,提供了她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信息茧房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算法虽在其中存在作用,但算法的优化也可能有助于破解茧房。



讲座最后聚焦“算法与关系”问题,彭兰教授讨论了算法影响关系的四种主要模式:过滤、适配,优化,调控和区隔。她通过解释个性化推荐的不同思路与内容平台的算法影响等方面,总结了算法在各方面对人的钳制。最后,彭兰教授总结自己对算法的认识:对算法,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抵制、批判,而是需要在对算法不断加深的认识中,更好地驾驭算法。

讲座末尾,彭兰教授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提出思考:学会靠机器提升自己而不是被机器约束,同时要利用算法的优势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发展。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