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感冒

来源:发布时间:2017-10-20

   1.与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带病毒的唾液可飞溅到约1米远,当你发现有人要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马上退到1米之外。如果是在电梯或公共汽车上遇到这种情况,可马上转过身去,因为人的眼睛和鼻子是最容易被传染的。

    2.勤洗手。有些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小时,因此,经常洗手的人能远离感冒。另外,不要养成揉鼻子、抠鼻孔的坏习惯,这样很容易把手上的病毒带到最易被传染的部位。

    3.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久留。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容易滋生感冒病毒。办公室是易传染感冒的地方,如果避不开这些地方,可以用淡盐水使鼻子经常保持湿润。

    4.多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身体中带走,防止脱水症(脱水症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5.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等,可极大增强人体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6.厨具常消毒。厨房里的海绵和抹布里藏有大量病菌。如果家中有病人,要常用消毒液擦洗他们触摸的东西(如水龙头、门把手、冰箱拉手等)。

    7.服用维C和维E。适量口服维生素C,能减轻感冒症状。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广泛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

    8.睡眠充足。美国研究者曾进行过一项试验,让志愿者只睡后半夜,第二天,他们的免疫力下降了30%。接着,又让他们睡足8小时,结果发现,他们的免疫力完全恢复了。

    9.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10.鼻部保健。约有50%的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由于鼻咽部是最初感染的部位,因此,鼻部按摩能有效预防感冒。

    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约20~30次,然后用摩擦发热的手掌,轻轻按摩鼻尖和鼻翼。另外,每天坚持用冷水洗鼻子,不仅可以清除污垢和病菌,还能增强鼻孔及整个上呼吸道对寒冷的适应性。

    11.遇冷做体式呼吸。外出活动时,有时因天气突然变化,所穿衣服不足以御寒,这时不能把身子往一块紧缩,因为越紧缩寒气越易侵入,而应立刻做体式呼吸,方法是将两手抬至腹前,做深呼吸,吸气时意想四肢吸气,并将两手臂略向外扩张,这样就可以增强抗寒能力不致感到冷了。

    12.身冷搓后颈。如果冷气已侵入肌体,感到全身发冷,就用手掌使劲搓颈后发际,每手搓100下,一般就可出汗了,出了汗就可避免感冒。

    13.感冒擦葱、姜、盐。 如果已经有了感冒感觉,如唾液黏、浑身不自在,那就在当天晚上临睡前,将葱白、生姜各20克,盐粉3克,捣烂,用纱布包好顺序擦前胸、后背、手心、肋窝、肘窝、脚心等六部位,然后盖被睡觉,夜间略出点汗第二天早起就会好的。但两天内要注意防寒,以免反复。

    另外,如果不慎感冒了,应在患病初期积极用药,选择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家庭预防感冒巧思妙法:

    1.个人防护口、鼻洗漱法:食醋一份加开水一分等量混合,待温,于口腔及咽喉部含漱,然后用剩余的食醋冲洗鼻腔,每日早、晚各一次,流行期间连用5天。

  2.空间消毒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家庭住房,将食醋一份与水一分混合,装入喷雾器,于晚间休息前紧闭门窗后喷雾消毒。新式房屋或楼房以每立方米空间喷雾原醋2-5毫升,老式房屋每间按50-100毫升为宜,隔天消毒一次,共喷3次在流行严重期间或家庭内部已出现病员的情况下,食醋的用量要增至每间房150-250毫升。

  3.住宅熏蒸(煮)法:将门窗紧闭,把醋倒入铁锅或沙锅等容器,以文火煮沸,使醋酸蒸气充满房间,直至食醋煮干,等容器晾凉后加入清水少许,溶解锅底残留的醋汁,再熏蒸,如此反复3遍;食醋用量为每间房屋150毫升,严重流行高峰期间可增加至250-300毫升,连用5天。

  在这两种空气消毒法中,可根据条件任意选择,如只有暖气设备而无火源时可采取空喷雾消毒法。在有火源而无喷雾器时,可采用熏蒸消毒法。这些方法的实行都很简便,也都具有消毒的实效。

  除吃药预防以及实行个人口鼻腔消毒预防、环境空气消毒外,还要注意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要注意体育锻炼,保证休息,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身体抵抗力也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

    专家认为,长期坚持用冷水洗脸有预防感冒的作用,而用热水洗脸却没有这种效果。具体做法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先打上一盆冷水,吸足一口气,然后将整个脸部浸泡水中,能坚持多久就多久,可以反复几次;再将双手在水中浸泡几分钟;最后再清洗脸部。这样做既可以润肤明目,也可以醒脑提神,还可驱寒,更可预防感冒。

  据了解,冬季气温低,人体最易患感冒,而坚持将脸和双手浸泡入冷水中,则可迫使鼻、脸部血管收缩,这样就可提高人体抗御风寒的能力,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工作部

                                                                             2009年10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工作部 Copyright©2018 CUL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