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学苑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风华

学生习作-百年五四与新时代青年

来源:发布时间:2019-06-25

  百年五四与新时代青年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闪电划破历史夜空,它点燃了中华民族压抑百年的民族情绪、照亮了中国前进发展的道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五四运动历经百年仍然是激励中国青年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201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对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师生来说,2019年也是劳关建校7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劳关学子,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增强我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有自己的历史际遇,中国青年身处不同的历史背景则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近代,中国由于列强侵略被迫打开国门,当中华帝国逐渐走向瓦解,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先进思想便传入中国。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那么将会震撼整个世界”。此时,中国的民族情绪已经被压抑了近百年,它需要一个爆发点来释放,而中国青年则成为爆发最活跃的因素。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促使中国青年发起运动的旗帜则是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也是引领学生投入运动的旗帜。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精神凝聚学生走向街头,凝聚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凝聚着多方社会力量对抗外来侵略。

继承发扬五四精神需要中国青年树立浓厚的爱国情怀。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理想。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便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足可见爱国主义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与精神动力。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当代青年需要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广大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当前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广大青年在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要明确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鼓励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数代中国人民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如今中国青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将由新时代青年接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回望五四运动,那时的青年自身的价值体现在时代赋予他们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上。他们通过集会、游行等手段反抗外来侵略,用自己的行动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训是:“刚健创新,和而不同”。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指‘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关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需要养成刚健笃实、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形成奋发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状态。在与他人交流中,我们应做到和而不同。坚守自己的原则同时善于协调多方关系,尊重多样性并保持自身的特点。劳关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自身条件、想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自己的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此实现个人价值。

  

  

                                                                                                                                                                                                                法学院2017级二班

                                                                                                                                                                                                                             鲍玉玺

版权所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工作部 Copyright©2018 CUL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