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2020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
11月8日,由我校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主办,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会与劳动关系分社、我校培训中心协办的2020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在我校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劳动关系变革·管理创新”。全国总工会基层工作部部长金善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徐璐,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吕静,广东省总工会原副主席孔祥鸿,广州市总工会原主席陈伟光,深圳市总工会原副主席王同信,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李西霞,我校校长傅德印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和学者以及《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的社长、编辑共计14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我校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闻效仪教授主持。
傅德印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用三个“意料之中”和三个“出乎意料”表达与会感想。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意料之中”的重大影响,而我国在抗击疫情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突出成绩;疫情对劳动关系产生了“意料之中”的冲击,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用工新形式;疫情给工会带来了“意料之中”的挑战,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创新实践。这些“意料之中”和“出乎意料”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双线战役”建立信心,而“后疫情时代”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应更多关注疫情产生的深层次影响。他提出,工会组织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过程中,要加大创新力度,增加力量投入,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索总结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在推进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本届论坛分为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主论坛上,金善文部长在以《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加入工会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通过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进行深度研究,尽快解除新就业形态群体入会等制度制约。赖德胜副主任在主旨演讲中剖析了后疫情时代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变化,并提出,就业才是发展的“关键”,后疫情时代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风险将会加剧,劳动关系将更加多元,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要更多立足本土。孔祥鸿主席总结了广东省十年来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特点,并表示,十年来,广东省劳动关系领域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稳定发展,多种机制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劳动关系。沈原副会长通过对卡车司机的组织化研究,分析了多种多样的卡车司机组织,指出原组织面临的困境,并呼吁工会组织尽快实现对卡车司机群体的团结引领服务。李西霞研究员以CPTPP劳工标准为例,分析了自贸协定中纳入可执行劳工标准的趋势以及我国可能的应对措施建议。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乔健在发言中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成就,展望了“十四五”时期劳动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劳动关系政策应将安全性寓于灵活化之中。
分论坛上,31位报告者分别就“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技术与劳动”“新就业形态与工会角色”“广东集体协商的十年”分论坛主题进行发言。与会人员畅所欲言、讨论热烈、交流充分。
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自2008年起由我校发起主办,主要面向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聚焦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前沿话题展开学术研讨。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