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母校

许丹睿:以青春央媒之形象 搭建与青年人沟通桥梁

1638874429696.jpg

许丹睿,女,新华社新华网记者、主持人。

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学专业,

在校期间担任文化传播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毕业时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现就职于新华网客户端,任新华网“许丹睿工作室”负责人。


主要参与报道任务:

·新华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直播综艺《红色追寻·第四季》全程主播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新华社前方报道记者

·《新华社2020国内十大新闻》出镜记者

·新华网《新华有新说》系列连麦常驻主播

·新华网2021两会特别报道《丹睿赴会》出镜记者

·《丹睿的vlog》系列短视频报道出镜记者

·新华社原创歌曲《追寻》《星海启航》主唱

·新华网客户端《机本操作》栏目策划、主持人


新华网许丹睿工作室:

从新青年到“新、轻、粘”

许丹睿参加《天天向上》记者节特辑剧照

在每一位观众都被充分赋权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几乎所有节目都面临来自网友的全方位审视,如何更好地将内容触达年轻受众,是新华社、新华网传播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许丹睿工作室”应运而生,通过打造许丹睿个人IP,以青春央媒之形象,搭建与青年人沟通桥梁,展现青春中国风貌,进行正向舆论引导,取得超过预期的传播效果。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活动报道的现场,都有新华网“网红”许丹睿的身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道——《红色追寻第四季》,在全网持续热播、广泛传播,浏览量破3亿,被网友评价“青春版党史教材”“让年轻人热血澎湃”;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作室制作的两会融媒体栏目《丹睿赴会》,成功打破次元壁,被10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转发,总阅读量超过2亿,收获了全网网友打call,不少粉丝还自发进行再创作,PGC和UGC隔空联动,共同形成了《丹睿赴会》的传播热潮。

如今,许丹睿已成为备受网友关注的正能量主持人与央媒的“收视密码”。她的“新青年”标签也正转换为“新”“青”“粘”。“新”指新面貌、新样态、新表达;“青”指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灵动亲切;“粘”则指许丹睿已经收获了很大一批忠诚粉丝,节目具有很强的观众粘合度。

《红色追寻第四季》报道:

一堂生动的“青春版党史课”

1638874189650.jpg


尽管传播生态在变,但新华社、新华网对“内容为王”的追求始终未变。媒体要全面拥抱互联网、吸引年轻人,不是亦步亦趋地追热点、造声势,而是以一种“极客精神”去追求更优质的内容、更有效的传播和更广泛的影响。

今年,许丹睿参与了新华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报道《红色追寻第四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循着中共中央的红色足迹,先后到访上海、嘉兴、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7座城市,行程超过7000公里,在11天内连续带来9场行进式直播,全网播放量超3亿。每一场直播前她都认真做功课,与专家学者交流,结合青年网友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直播的形式带着网友在云上上了生动的“党史课”。

网友们也十分“买账”,纷纷点评“国社出品是yyds”“国社掌握了收视密码”。节目在在全网发酵、多次传播,被网友评价“青春版党史教材”、“让年轻人热血澎湃”。


《丹睿赴会》系列短视频:

我有我的young,

青年成功“出圈”

1638874189643.jpg

以往,媒体“国家队”往往给人一种“高大上”、难以接近的感觉,在观众眼中通常是正襟危坐的形象。但许丹睿这样的90后记者的亮相,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观众对央媒的刻板印象,紧跟年轻人审美趣味,向公众展现了新华社、新华网阳光朝气的一面。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新华网制作创意融媒体视频节目《丹睿赴会》,采用情景剧、小课堂、探访揭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向介绍“两会”新闻,故事性强,富有新意,将严肃的两会内容与轻松活泼的解读巧妙结合,干货满满,贴近年轻受众,搭建了与青年人对话的桥梁,成功打破次元壁,被10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转发,总阅读量超过2亿。节目还收获了全网网友“打call”,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这既是年轻受众对节目的热烈回应,也显示出节目自带的年轻态与青春态。

1638874429673.jpg

在《丹睿赴会》等一批节目的成功探索下,许丹睿工作室持续不断创新节目形态,创造出了“丹睿的vlog”等不少优质新媒体栏目,新意十足、频频出圈,既彰显气派又灵动多姿,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正如丹睿信奉的一句话:“青春就要突破自己的极限,走过的路是我们的考验。”无论是生活,还是媒体,葆有“青春感”的秘诀就在于走一条正确的路,勇于不断向前、不断突破,勇于去直面改变、迎接考验。


丹睿的话:


在母校四年的大学时光,我学习了新闻专业知识,坚定了新闻理想,明确了职业方向,锻炼了作为媒体人的素质。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我的班主任兼导师戴潇雅老师帮我树立了成为记者的决心,戴老师一直都很鼓励我去做专业方面的尝试,尤其记得当时戴老师对我说:“丹睿,你很适合做记者,各方面素质也不错,报道的时候,你要更外向一些,不要害羞呀。”小小的建议,足够我受用终身。科研上,戴老师帮助我梳理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并为我指点迷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快速成长。

学生工作中,由于是学生干部,辅导员老师对我的学生工作处理的方式指导了很多,激发了我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经验我在现在的工作中也非常受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我17岁到21岁这段岁月中温暖的家,我感受到了青春与奋斗、梦想与激情,我也会带着母校给予我的力量,继续前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