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light our darkest hour. One day, one heart and one mind.
请照亮我们最黑暗的时刻。直到一天,万众一心。
——擎天柱《变形金刚》
简介
刘二伟,我校2017级劳模本科班学员,1986年出生,现为连云港赣榆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挖掘操作手,2009年至今先后荣获两次“全国技能竞赛”冠军和一次“中国大能手”冠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好人榜”“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交通运输部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青年优秀岗位标兵”“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工匠”等荣誉。
全国大赛总冠军
两个手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配合在一起共有16种组合。一旦加上机身、动力、铲斗的旋转和升降,根据手上的力度不同,这就有千万般变化了,正是这玄妙的变化让刘二伟痴迷了半辈子。
2009 年的夏天,全国首届“厦工杯”筑养路机械操作手技能竞赛决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能进入这次全国总决赛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刘二伟被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他看了前面的高手精彩绝伦的表演之后,手心已经被汗水浸湿了。对刘二伟来说,这次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他刚进入单位,就被连云港赣榆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经理看中,代表连云港市到江苏省参加晋级赛。还是“愣头青”的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晋级资格。但是在真正的比赛之前,他们要在镇江交通技师学院进行一个月的封闭训练,这段时间内他们要进行三次考核,取平均成绩的第一名、第二名代表江苏省与全国的精英一较高下。作为最后一名的他在这一个月里真的是寝食难安。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训练场,其他人还没起来的时候,他的训练已经开始了。
有一天,他看别的队友用铲齿慢慢地将篮球拨到铲斗里,但由于力度稍大,篮球在铲斗里转一圈后又弹出来掉在地上。他受到触动,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将篮球卡在铲齿中间运送呢?在挖掘机圈内,人们熟知的“老三项”就是“跨越障碍”“快速装卸”和“精准操作”。利用挖掘机投篮就是“快速装卸”这一项里的,它考察的是操作手的工作效率和操作的平稳性。在训练场,大家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挖掘机的铲齿,像捞鱼似的把篮球捞进铲斗里,然后运送到篮筐上方,根据篮球的位置调整角度,随机倾斜“动臂”将篮球滑入框内。但是刘二伟发现这种方法很费时间。因为挖掘机的铲斗很宽,篮球在铲斗里随着移动会产生惯性,投篮的时候须等到篮球稳定,如果稍有不慎,篮球就会自己弹出去。他开始琢磨起来,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稳定且高效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呢?
就在那一天,队友的失误给了刘二伟灵感。等人都走之后,他跳上挖掘机偷偷试验起来。他发现这个方法的确很有效,但操作难度非常大。因为固定篮球的道具是一根杯口很粗的柱子,下面没有任何底座。如果碰倒了柱子,即使篮球投进了也不算数。用这种新方法,刘二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他想自己是最后一名进来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在一个月内有提升,想要胜出必须得有绝活。“死马就当活马医”了,刘二伟下定决心,就按自己的“野路子”走。他怕别人笑话他自不量力,每次都等人散了,再偷偷地进行训练。练着练着,他觉得挖掘机似乎与自己心灵相通了,那两个操纵杆就像自己的手臂一样。这个变化,让刘二伟心里越来越有底气。
然而,真的到了决赛现场,刘二伟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他突然听到人群中一阵欢呼,原来上一个选手在最后一个“摞铁块”项目中,取得了六分的好成绩。满分可才八分呀!人群中一阵阵的躁动,让接下来出场的刘二伟紧张得有些喘不过气了。他缓缓地驶入赛场,深吸了一口气,避开众人火热的目光,计时开始了。
第一个项目“跨越障碍”,难度系数最低。只见刘二伟的挖掘机真的像《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一样,放下长长的“手臂”作为支撑,翘起一侧“身体”轻松地跨过了摆在地上的两排酒瓶子。接下来,刘二伟开始表演他的绝活了。挖掘机的铲斗像正在捕猎的眼镜蛇般缓缓地探出头来,它悄悄地停在篮球前,像是在等待时机,突然一个俯冲,篮球竟然稳稳地卡在了铲斗边缘的锯齿中间。这一连贯的动作赢得了全场的喝彩,人们都说他“胆子大”,竟然敢如此尝试。第一个篮球被稳稳地送入篮筐后,刘二伟找到了一点信心,一鼓作气又投进了好几个。然而就在刘二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第二个项目之后,意外却发生了。按流程,第三个项目比的是“精准操作”,刘二伟却在开始不小心碰倒了两个铁块。
“还没开始就已经碰倒了俩,这指定没戏了!”
人群中有些人替刘二伟惋惜,似乎比赛大局已定了。之前已经有人拿到了六分的好成绩,就算刘二伟之后没有失误也只能刚好追平呀。
就在人们都还没缓过神的时候,挖掘机却悄悄地发动了。它探出一根铲齿往地上一戳,平倒在地上的铁块竟然立起来了!对呀,比赛只规定了摞铁块,没规定铁块倒了不能扶呀。看到这神奇的一幕,人群沸腾了,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才能做到啊!人们屏住呼吸,看刘二伟继续操作。一个、两个、三个……摞到第七个的时候,人群中爆发出来一串掌声,就连竞赛评判委员会主任周以德先生都站起来赞叹道:“剑走偏锋,这是高手中的高手。”不负众望,刘二伟最终夺得挖掘机操作单项个人第一名和挖掘机组第一名。
刘二伟获奖以后,人们都说他是凭空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但事实上任何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决赛中,刘二伟看似出其不意的“一戳”,其实私下里他已经反复练习很多次了。这是他平日训练的保留项目。在大家训练结束之后,他自己就喜欢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招式,他常常故意把铁块碰倒然后再扶起来,对这些看似胡闹的做法,他常常乐此不疲。就这样玩着玩着,他竟玩出个全国总冠军!
年薪20万,干不干?
获奖之后,刘二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总冠军的光环之下,各种荣誉和机会纷纷而来。
2014 年,某挖掘机厂联系刘二伟,邀请他去参加一个展销会。到了现场他才发现,这次邀请的真正目的是要他跳槽!公司一开口就许下20万元年薪的承诺,对于当时年薪才五万元的他来说,这可以说是笔巨资了。四倍的工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刘二伟沉默了一会儿,随即答案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不干!”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下,他的脸上浮现出他那特有的微笑。
“钱在一些人看来确实是好东西,但人生在世绝不能只为钱活着。”
“连云港赣榆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给了我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这里,我能找到我想要做的事,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人不能忘本,毕竟是公司把我培养起来的,不能忘记感恩呀!”
刘二伟的确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公司的感激之情。在临海高级公路赣榆段施工时,他们突然遭遇软地基,工人无法下去“放线”。于是刘二伟便主动请缨带领着公司的挖掘队边清淤边垫石头。
有一天夜里,骤降暴雨,在大家熟睡的时候,刘二伟被惊醒了。他想到,如果外面水位骤增,水流湍急,那工地上的工具就会被大水冲走。他果断地喊起值班人员,还没等他们准备好,他自己就冲进了大雨中。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疼得他睁不开眼睛,脚下的泥泞更是给转移工具带来了困难,但此时此刻他不在乎这些,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地把工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等其他人加入进来的时候,发现工具已经被转移了一大半。就这样,在刘二伟带领下, 挖掘队仅用了半年的时间,10 公里长、35米宽的路基一次就成型了。
漂泊人生路
刘二伟出生在连云港赣榆,那是一个倚靠在渤海湾的小渔村。
2003 年,他的大哥出了车祸,落下终身残疾。家里光医药费就一下子花了几十万元。这一年刘二伟刚刚初中毕业,在家排行老二的他下面还有两个即将上学的弟弟。
16岁的刘二伟心里很是迷茫。一起玩的好兄弟有的考上高中了,有的去了职业学校,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一时之间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处。家里已经没有经济能力供他上学,为了弟弟们,他也只能赶快谋一条生路。
通过亲戚的介绍,他辗转来到一处工地上打杂。洗衣做菜、扫地看门,这些琐碎的日常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他每天都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却没什么存在感。有的时候闲下来了,他就蹲在一旁静静地看师傅们干活。他最喜欢看挖掘机师傅干活,从小就喜欢。那两个操纵杆活像游戏机上的手柄,几个组合之后竟然让那么一个“大家伙”乖乖听话!有的时候他看入迷了,竟然忘记了周围的人和事,他想象着自己坐在挖掘机上,巨大的“手臂”在他的指挥下挖呀,挖呀……
一天中午,工人们都去吃饭了,只留下了刘二伟看场子。他闲坐在挖掘机旁边,边嚼着手中的馒头边低头琢磨着。恰巧这天中午挖掘机师傅回来拿东西,他留意到了刘二伟。之后连续几天,挖掘机师傅发现这个年轻人一有空准在他施工的地方附近蹲着。时间久了,师傅便让刘二伟过来打打下手。或许是看出了刘二伟的心思,一天,师傅把他叫到身边问:“你是不是对这个感兴趣呀?”刘二伟受宠若惊地连忙点头。“好,那以后就做我徒弟吧。”
每当想到这儿,刘二伟都会热泪盈眶,心中充满对师傅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师傅,他可能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师傅把他当作自家的孩子看待,毫无保留地将全部技能都传授给他。
那时做学徒是很艰苦的。因为驾驶室里只能容纳一个人,刘二伟平时都是坐在工地上的一个木箱子上看师傅操作。夏天晌午的太阳下,他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晒得他看人都是重影的。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他披着棉衣在寒风里站着,手脚都冻僵了。但是他从来没想过放弃,每当看到挖掘机,每当亲手触摸到操纵杆,他就能感觉到从心底涌出源源不绝的能量。他热爱挖掘机,因此师傅常常对他讲:“只要你喜欢,能产生爱好,你就一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师傅让刘二伟放开手脚去做,“错了不要紧,做错了咱可以纠正。这个就是熟能生巧,多练才能会”。
一天,刘二伟接到家里的电话,他们告诉刘二伟,他最小的弟弟上学的学费还是凑不够。这个时候,他在师傅那里当学徒才刚满一年。他待不住了,执意要出师。尽管师傅极力劝他,告诉他现在的基础还不行,最起码也得两年。刘二伟着急了,他几乎带着哭腔说:“师傅,家里的条件实在不允许呀,想着我还有一个弟弟没上学,我在您这坐不住呀!”师傅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那你出去试试吧,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回来。”听到这话,刘二伟顿时泪流满面,郑重地与师傅作别了。
“啦……人们就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她们都老了吧?她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车载广播里还在播放着那一年朴树的流行单曲。
正午的阳光晒在脖子上,让刘二伟有些眩晕,他低头看着地上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坑,它们像地洞似的趴在地面上,明晃晃的好像在嘲笑自己。现在刘二伟心中满是挫败感,因为第一天上班他就被“炒鱿鱼”了。
他通过工友介绍,来到一处工地应聘。他看到工地上的活和师傅平时教自己的没有什么不同,便信心满满地承诺下来。然而第二天,他上机操作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得那么简单。没有师傅在身旁,他坐上车的一瞬间就突然没了感觉。操作并不是很复杂,但他就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稀里糊涂地挖了五分钟之后,施工队队长就把他喊了下来,让他自己看看。看着地上大大小小的坑,他知道自己要被“炒”了。
在这之后,刘二伟只能到处给人打零工,哪个工地紧急缺人了,没有办法,就把他叫上。他通常是给人加夜班,不仅辛苦,拿到的工资更是少得可怜。他就这样飘荡了一年左右,发现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他只好又请工友给他介绍一个施工队。这次,如果人家能留下他,他可以白干!
“老板,现在这个活儿,能不能干,我也没有把握,我只能试一试。如果我能干,我可以不要工资。”他几乎是求着老板把他留下来了。当时他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工程车运来的土方堆起来,期限是三个月。即使没有工资,刘二伟也不敢有任何懈怠。这三个月里,他不敢考虑累不累,一心想着把任务完成,把技术练出火候。三个月之后,工作如期完成。让刘二伟想不到的是交工的时候,老板竟然给他发了工资!老板对刘二伟说:“给你发工资不是因为你技术好,一开始你的技术确实不行。但后来看你小子学得非常快,而且工作态度也非常认真负责。你可以留下来,但是有一个条件,技术你必须练到家。”漂泊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爱你在心口难开
2009 年对刘二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事业上他获得了“厦工杯”决赛冠军,生活里一个特别的女人走近了他。
就像遇到对的人之前都要经历许多磨难一样,在他遇到一生挚爱之前,刘二伟正处于人生最低迷的时期,那个时候他和初恋女友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初恋女友却提出了分手。三年的感情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的压力,他漂泊在外,一无所有,初恋女友的家里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给不了幸福就转身离去,他记得分手的那一晚,他坐在挖掘机旁喝了一夜的啤酒。从此,陪伴他的就只有那一台挖掘机了。直到认识了她,刘二伟后来的妻子杨菲。她像一缕阳光一样照进了刘二伟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好运和美好的回忆。结婚的时候,父母没有经济能力为他们买房,刘二伟拿出自己的积蓄,租来了一间小屋。妻子没有介意,就是这样一间租来的小屋成了他们最温暖的避风港。2010年,儿子出生了;2012年,闺女出生了。小生命的到来让全家人都兴奋不已。老婆没有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为了支撑住这个家,刘二伟更是一心扑在工地上,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而这也是刘二伟一直说不出口的痛。
他永远忘不了2013年那个寒冬的夜晚。深夜11点多,还在工地干活的刘二伟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焦急地告诉丈夫,儿子高烧不退需要马上去医院。那个时候外面已经没有出租车了,父母年龄大了又住得比较远。一时间,妻子真的是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儿子通红的小脸干着急。刘二伟告诉妻子再等一会儿,马上他就干完手中的活了。因为明天一早这个工程就得完工,整个施工队都在加班加点干活,这个时候他走不开呀。孩子发烧越来越严重,呼吸声也越来越粗。妻子实在等不了了,她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疯了一样跨上自家的三轮车就往外骑。从家里到医院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还要路过一条荒凉的小路。但她顾不得害怕,拼命地蹬着脚下的轮子,漆黑的路上只有链条不堪重负的吱吱的响声。
凌晨三点,刘二伟忙完手中的活,马上赶到了医院。在24小时急诊室里,他见到妻子抱着孩子静静地打着吊瓶。她的眼睛肿了,一定是哭了许久,现在她只是直直地盯着他走进来。他们相互看着,什么话都没有说,刘二伟心里被揪得难受,他伸出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妻子的脸庞。孩子没有什么大碍,打了退烧针之后就已经好多了。只是刘二伟不能留太久,早上六点钟他必须得赶回工地。走的时候,他不敢回头看妻子。她越是不抱怨,越是支持他的工作,刘二伟的心里越是难受,这些年真的是太委屈她了。走出医院之后,被他压抑许久的眼泪终于从眼眶中流了出来。
一年365天,刘二伟有300多天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大哥落下了残疾,弟弟们还没步入社会,家里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他了。无论多么辛苦,他从来都没有怨言,唯独心里那一份对妻子的亏欠让他常常不能释怀。
如果自己文化水平再高一点,一定又是另一番模样吧,他常常想。
节选自《中国劳模故事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