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本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赵军章就是其中之一。母校华诞,校友返校之际,大学生记者团有幸对话我校2013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青海省上吾具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军章。让我们共同倾听他的回答,跟随文字一起走近青海驻村书记赵军章,受益良多。
忆往昔,大学生活受益匪浅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我遇到了一批好老师和一帮好同学。涿州校区宁静的校园环境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如世外桃源一般。这样的环境使我耐住了寂寞,磨练了心智,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赵军章言语之间满是对母校的怀念。在母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对此,他非常感激学校的老师们,“每位老师都值得感谢,因为他们都给予了我们知识。其中我最感谢的是我的辅导员赵莹老师,她不仅经常关心我们这些来自西部的孩子,而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体贴备至,就好像我们在学校的亲人一样。”在母校学习期间赵军章也收获了真挚的友情,结实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
“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我非常不舍,花了两天时间转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赵军章的语气中流露出对母校浓浓的不舍之情。毕业多年,他始终在默默关注着母校,会定期浏览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值母校七十年华诞,赵军章由衷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我代表广大校友预祝母校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劳学子学有所成。争取在下一个10年即2029年之际,实现建设在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
高品质,努力提升政治素质
对于一名党员而言,政治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需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驻村第一书记”赵军章便是这样一名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当问及当初是何时入党,他果断快速地回答自己是在2015年8月15日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他形容这是他的“第二个生日”“政治生日”,所以记得比较清楚。大学时期的知识积淀,为他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是在大学时期的积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书,借的书涵盖内容丰富。”在赵军章看来,提高政治素养的另一方面是:作为第一书记,要以身作则,带好头、抓党建,坚持党建引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落脚点都在基层’,基层的党支部就如一栋大厦的根基一样,党建工作对于村党支部建设非常重要。”赵军章用坚定的语气说到。在他认为,党建并非如“飘在天上”一般不切实际,而是入根入里,深入基层的。他的党建活动十分“接地气儿”:看一场红色电影、阅读一本红色书籍、督促党员按时参加党课……这些落到实际的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只有提高了村里党员的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实现脱贫。
驻基层,三年实现脱贫梦想
2017年1月12日,进村入户开展贫困户入户调查
2018年5月4日,栽植村发展产业脱贫项目公示牌
2018年5月4日,栽植村发展产业脱贫项目公示牌
201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激励了劳模班的学员们,也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劳动情怀深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青海省“90后”驻村书记的赵军章,更是用劳动带领全村人民“脱贫摘帽”。
2015年,年轻的赵军章终于成功了,拿到了他历时两年争取了三次的扶贫“offer”。但他面对的,却是意料之外的难题:上吾具村海拔3100米,属于巴燕镇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然资源匮乏,脱贫任务极重。但村民眼里的“毛头小子”并没有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脱贫措施: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劝说并带领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发展产业——鼓励养殖、中草药种植等发展。但他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我们卖药材的时候,要联系买家。11月份,冷得很,前几天连续下了大雪。当时我还没带棉衣,又冒着雪,村民挖的药材快坏了,那时候估计是没人愿意来收购。路不好,高速都封路了。我们连蒙带哄联系了一个甘肃的老板,从我们青海的另一个县,走了8个小时过来。我就冒着雪,亲自挨家挨户地叫!”赵军章回忆到。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不断地努力,他用三年时间成功带领村民脱贫,用自身劳动实现了扶贫梦。
三年时间,百般辛苦。三年里忙到无法回家,无法陪伴家人,但这在他眼里,都是值得的。他付出了很多,亦成长了很多。
扎根基层,在脱贫一线上的他希望扶贫战线上的广大战友们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重实践,积累经验实现蜕变
2018年6月14日,联系爱心企业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
2018年11月22日,上吾具村农民夜校开办授课
2019年2月11日,参加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
从知识到工作,赵军章实现了很好的角色转换。在从文员到驻村书记的过程中,他有很多扶贫政策和理论没接触过,在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重新学习。“在基层工作,需要跟村民打交道,多跑多交流,我也在跟着老同志、村民、老支书不断地实践与学习。”赵军章说。在他看来,多参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友纪念册里,我统计出80%-90%的优秀校友背景里都有相关社团活动。”他也将“多实践”这一经验带入了扶贫工作。刚进村的半年,他走遍村子里的每户人家。他认为,“多跑腿”是精准扶贫的切入口,“一次不行跑十次,总应该有所收获”;用扶贫项目带动村民积极性,让这个出了名的“懒汉村”摆脱了“等、靠、要”思想,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协调上级着手开展“高原美丽乡村”计划,修路、建文化广场,满足了村民们的愿望……村子的变化也让他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大家都称赞他“话能说得出,事能办得到。”
有信念、肯吃苦、有方法、求上进……赵军章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正是有赵军章这样的驻村书记,有千千万万扎根于人民的“扶贫脊梁”,才托举起了整个民族的脱贫梦想。让我们向他、向他们,致敬!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