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王加全
王加全,劳模学院2018级学生,青岛港五级“技能人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3月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并在当年“五一”节前夕收到了习总书记给劳模班学员的回信。王加全牢记总书记“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的嘱托,刻苦学习、认真研修,工学结合,创新创效,展现出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新风貌。
一、功到自然成 从学徒工成长为全国技能竞赛冠军
一入港,王加全就被港口“不论学历、不论身份,人人都能成才”的育人理念和浓厚氛围深深吸引,这让他坚定了扎根海港、干事创业的信念。从那时起,他勤奋学习,苦练操作技能,每天早来晚走,别人练一小时,他就练两小时;别人中午休息,他就顶着炎炎烈日插空练,反复揣摩吊车的操作步骤;别人下班休闲放松,他就复习教练传授的心得。就这样,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在39名学员中第一个出徒,而且第一个开上了25吨的双能源吊车。
在港口搭建的成长平台上,王加全看到同事中不断涌现各级技术能手,他的沂南老乡皮进军还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代表。榜样的力量让他立志要成为这样的人。2013年11月,王加全有幸被选中参加在青岛港举行的首届全国港口青年职业技能竞赛,要想勇争一流,只有一个字——练!为了练出“人机合一”的境界,他关掉了车灯,仅借助教练场的灯光,凭着“感觉”找“感觉”,天天练到大半夜。比赛时,面对各港口的精英,王加全努力调整好状态,稳稳地轻变幅、慢转杆,微调着钩行路线,将水桶下方的钢针准确无误地扎入靶心,整个操作精准流畅、一气呵成,一举摘得吊车项目的桂冠,为青岛港争得了荣誉。
二、打磨“金刚钻” 从门外汉成长为行业专家
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历练,不仅让王加全的技能越来越全面,也突显了他善于用心动脑的特点。在日常作业中,安全风险大、质量要求高的,莫过于吊车作为岸吊进行啤酒装船了。由于装啤酒的多采用几千吨的小船,一有风浪,船舶稳定性较低,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给货主利益和港口声誉带来影响。刚开始干时,多采用船舱中心落货、人力向边角搬运堆码的工艺,工人劳动强度大,装卸效率低。王加全就想通过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稳、准、快地将啤酒吊装到船舱中的合适位置,让工人们少出力、少流汗,同时满足货主优质高效的要求。
他用心琢磨操作工艺和窍门,在现场仔细观察涨落潮对装船的影响,并与作业人员交流切磋,确定吊车支车的最佳位置,抓住每钩货最好的装船时机,提炼了“啤酒岸吊作业”操作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术,取得了一举多赢的效果,不仅和同事们创造了18亿瓶啤酒装船无破损的佳绩,为货主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还打造了“亿瓶精装”作业品牌。
凭借这股“钻”劲和“韧”劲,他逐渐成长为港上有名的行业专家,带动工友们先后创造15项绝活、3个员工品牌,总结提炼出“吊车大件精装操作法”等5个工作法,并参与创出集团级及以上生产高效及纪录百余项。他所在的班组实现了17年安全无事故,个人与青岛港签订了劳动合同,还在青岛建立了小家庭,实现了扎根青岛港的梦想。
三、创新无止境 从自我革新到团队创效
抱着“作为新时期的码头工人,不能光靠出大力流大汗,还得会干巧干用心干”的信念,王加全用心用脑积极投身以降低能耗、提升安全为主攻方向的创新技改工作。针对流动机械燃油消耗巨大的实际,他受码头上门座式起重机用电力驱动的启发,提出了在二号码头上增设配电箱进行吊车油改电的建议,并相继提出双动力吊车接力作业和流动配电盘接电作业的方案,全部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算,实施油改电后,单台吊车装卸火车时的能耗,由原来的50元/百吨降低到10元/百吨左右,仅当年27台“油改电”吊车就节约燃油27.3万多升,节约资金153.8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17.9吨,实现了全方位的效益。
2017年,王加全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港口专门为他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带动团队创新创效,相继研发了哈工吊车倒车全方位角度后视镜等20多项革新成果,为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增砖添瓦。
四、立足新起点 发奋学习履行新担当
2018年3月,经上级工会大力推荐,王加全开始了为期4年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当年“五一”节前夕,习总书记于百忙之中给劳模本科班学员们回信,勉励大家要“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这让王加全倍受激励,更加懂得了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深远意义。他牢记总书记和各级领导的嘱托,刻苦学习、认真研修,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佳绩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员干部”。与此同时,他心系港口发展,利用假期深入生产一线,先后提出6项“金点子”,参与完成“吊车钢丝绳防跳槽装置”等创新成果9项。他还创建了“京港直通连心桥”,通过热线电话、微信分享、劳模读书角等载体,第一时间传达“北京声音”,与工友们分享学习收获,激发了流机大队职工学先模、当先进的创新激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