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故事

董成明:情系事业、甘于奉献、励学笃行

  董成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2020级学生,贵州机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站区管理部运行资源室副主管。曾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情系事业、敢于奉献

  1999年,董成明通过招聘成为了贵州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参加工作后他勤奋好学,跟着师傅虚心求教,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掌握了10千伏高压外线检修及架设、高低压变电设备等特种设备的运行维护技能,成为了动力用电科最年轻的小师傅。2005年,董成明竞聘上了航站区管理部维修队队长,职责的转变让他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理清了思路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在边干边学的基础上,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子技术、集成电路等专业维修技术,不仅解决了在工作中遇见的一个又一个的工作难题,也为后来完成贵阳机场航站楼中央空调远程控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随着董成明在工作上的经验积累,他发现,以前航站楼建设的资料中,完全是纸质版的图纸资料,不知经历多少次的翻阅让原始纸质图纸变得破烂不堪,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他下定决心从新绘制图纸,最终历时两年整,他独自完成了一套航站楼电子版图纸的绘制,为贵阳机场航站楼各运行板块提供了有力保障,曾经被单位称为贵阳机场的“机器人” 、“活地图”。

  

  

  潜心岗位、励学笃行

  2011年,贵阳机场的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董成明积极对接建设项目挑大梁,牵头梳理运行流程,凭借他对业务的精通,在与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对接中提出了流程优化建议33条,建设问题及空防漏洞1017余条,有效地把问题阻止和消灭在萌芽前。

  

  

  董成明还承担着2号航站楼的运行转场筹备工作,面对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他又开启了“机器人”般的工作模式,白天穿梭于施工现场,晚上研究制定转场方案。在运行设施采购方案的讨论中,他将服务理念融入设施设备的采办中,设计推出了7款各式垃圾桶、1款取杯器、1款红外感应节能型旅客手机充电桩、1款新型电子点烟器等11种服务类型的设施设备,2号航站楼在2013年4月正式投运中各类设施设备一经投放就获得了旅客体验的一致好评。

  

  

  通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董成明获得了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 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明礼知耻、从德向善-贵州好青年”、 “明礼知耻、从德向善-贵州好人”、 2012年中国好人榜“爱岗敬业”参选提名、第二届贵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二十多项。

  

  

  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这位来自农村的汉子怀揣着儿时的民航梦,以“情系事业、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潜心岗位、励学笃行”的创新精神,“友爱同事、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真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事业甘于奉献,勇挑重担的庄严承诺,为同事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典范。“董哥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耐心指导,初入职场能遇见这样兢兢业业的前辈是莫大的幸运。”这是新员工给他的感言。

  

  自2015年“董成明劳模工作室” 成立以来,他致力于团队建设,着力培养新员工,在他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下已有5名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不同部门的领导,业务骨干10余名。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成绩只代表过去,不进则退,只有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2020年的金秋时节,董成明再次踏上求学的征途。他通过贵州省总工会的选拔考核,终于等来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入学通知书,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要继续发扬劳模精神,把工作中的干劲用到学习上,他坚信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学业,完成他的大学梦,去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