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语录
我从一个普通的青藏铁路护路队队员变成了有知识、有文化、能带动身边队友的人,最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和耐心。
个人简介
平措扎西,1990年生,藏族。青藏铁路那曲罗玛段铁路护路联防大队队长,教导员,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铁路护路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2017级学生。
平措扎西:天路的守护者
平措扎西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巡查铁路沿线,一遍又一遍地驱赶那些向铁道靠近的牛羊,陪伴他的只有寒风、大雪、风沙和空旷的田野。
2009年,19岁的平措扎西从部队退伍回乡,成为青藏铁路那曲段一名铁路护路联防队员。青藏铁路那曲段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氧气含量非常低,一年中有10个月几乎看不到绿色,即使是4、5月份,在全国许多地方早已春暖花开,那里仍然是冰雪覆盖、天寒地冻、寒风呼啸而过,卷起的沙尘弥漫了整个天空。
平措扎西的工作从铁路清道、防止牛羊上道开始,每天巡线里程达26公里,走走、看看、查查。困了,趴在铁路沿线休息一会,饿了,拿出方便面或饼干咬几口,渴了,啃几口身边堆积的冰雪当饮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脚常常磨出血泡,血泡慢慢地变成了老茧。
平措扎西常说:“工作无大小事,守铁路看起来简单,但对我是最大最重要的事,任务很艰巨”。六年来,平措扎西的巡线里程达到了10万公里以上,相当于沿着地球走了2圈多。他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排除了堵塞涵洞的杂物,阻止了多少人翻越栅栏,驱赶了多少次牛羊。
六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了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由于工作出色,表现优秀,平措扎西从担任班(组长)、班长、到提升为大队副队长。
“只要我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我相信队员也能做到。”
职务提升后的平措扎西越来越忙,有人说,“你现在是大队副队长了,何必亲自去巡线呢?”他说“只要我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我相信队员也能做到。”
他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护路一线,以大队为家,与铁路为友,以身作则,走遍了每一条路段、每一道桥梁、每一个涵洞基站,他带出的队员,个个工作都认真负责,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坚持。
“我完全变了一个人。”
2017年,平措扎西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为劳模本科班一名学生。四年后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 “神奇之旅”。
经历入校最初的喜悦后,平措扎西也被学习生活中种种不适困扰着,“我不善于交流,原本在单位开会发言也都是一两句话就结束,汉语基础也不好,听不懂老师同学的话,很怕说错。” “食堂里吃不习惯,一天到晚都吃不下去 ”“总是感觉昏昏沉沉的”。
同寝室的赛福丁和同学们经常拉着平措扎西聊天,渐渐地,和着家里寄来的风干牛肉和青稞面,食堂的饭也逐渐变香了;在老师的鼓励下课堂内外的平措扎西有了很多次“不得不的尝试”—课堂小组的讨论,课外实践的座谈,外出参观调研;同学间的交流互动更多了,甚至“我们想到了给总书记写信” 。
“当时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的体会向总书记汇报,难以置信的是总书记竟然真的给我们回信了,感觉太神奇、太幸福了!”平措扎西说,“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之前都做了什么?我以后又能做好什么?”
平措扎西返岗学习时,升任了护路队队长,现在已成长为护路大队教导员,党支部书记。他总说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普通劳动者、劳动模范的重视。
从学校回来后,单位领导、同事眼里的平措扎西像是变了一个人,“能说会写、懂汉语、能用汉语写文章写总结”,“从不会用电脑到现在能用电脑做表格,做简报。” 平措扎西笑着说“不仅如此,我现在去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吃得惯了”,不过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学校的经历中懂得了“看似难以做到的事情也要去试一试”。
铁路护路工在当地原未纳入劳动合同管理,一直是临时工身份,平措扎西在校学习劳动法、劳动关系等课程时,对杨冬梅老师讲授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劳动保障等内容印象深刻。返回岗位后,平措扎西每月都会通过口头和简报形式坚持向县、市里汇报、申请解决护路队身份问题,并积极向区里下派的调研单位汇报情况。“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坚持起了作用,今年护路工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不仅签订劳动合同,而且还有五险一金。”
平措扎西说:“未来会继续把我自己的经历讲给队员们,讲好劳动政策,并把劳模精神一直发扬传承下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