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故事

张伟:像火车机车一般坚韧的人

微信图片_20210607195254.jpg

“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21世纪罗曼司》

简介:张伟,男,出生于1980年6月,河北沧州人,现居天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9级劳模本科班学员,中共党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局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革先进个人。现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铁路局天津机务段检修车间业务指导,中国铁路总公司铁道部首席技师。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局先进个人。

2015年,在单位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天津机务段工会以张伟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内燃机车配件检修与和谐机车配件自主修”,目前已经完成研究科研成果25项。2016年3月张伟创新工作室通过北京铁路局工会验收;2016年7月份张伟创新工作室被北京铁路局正式授牌,成为局级创新工作室。

张伟,一个标准的“80后”,是一名处理火车“疑难杂症”的专业维修人员。别看他年纪轻轻,却经常在工作中说:“修程内我检修过的机车,必须保证上线后百分百不出问题。”张伟敢这么说,是因为他的团队拥有多项“独门绝技”,还因为他的命运始终与机械紧密相连。对于旅客而言,火车机车只不过是一台笨重而又冰冷的机器;但是对于张伟来说,他却认为,每一个配件、每一台机车都是一个生命。

1、6岁时下地干活微信图片_20210607195258.jpg

张伟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庄里,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拂过这片土地。“一个公园一只猴,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这是一句形容80年代初期沧州城市面貌的俗语。可以看出,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且如此简单,周边农村的贫瘠与落后就可想而知了。

张伟的父母是一对非常朴实的庄稼人,他们朴实善良、吃苦耐劳、节俭乐观的品质和性格让三岁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夫妻二人每天一大早就拿着工具来到田间,晚上月亮出来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之后还要喂牛喂猪,照顾庄稼和牲口的时间都比照顾孩子的时间多。平日里都是爷爷和奶奶陪伴着张伟,带着他在村子里转转,之后家里又迎来了一个新出生的弟弟,张伟逐渐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有一次,陪着弟弟躺在床上睡觉的张伟在深夜醒来,看到在灯下缝补衣服的母亲疲惫但慈祥的面庞,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不到4岁的张伟在父母下地后就负责照看蹒跚学步的弟弟,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担子。小哥俩儿白天坐在门口的大石头上,看着天空飞过的麻雀、甩着尾巴的黄狗和被风吹拂的柳叶,有时候等到太阳落山了都不见父母回来,而弟弟早已经趴在张伟的身上睡着了,发出轻轻的鼾声。

张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拉着奶奶一块听收音机。收音机是“三转一响”时代家里唯一的电器,也是农村人家里最为珍贵的“宝贝”。夏天,祖孙二人坐在各自的小板凳上,张伟侧着头享受着奶奶手里的蒲扇扇出的微风;冬天他就钻到被窝里面,奶奶则是盘坐在炕上纳鞋底。张伟最喜欢听收音机播放的《白眉大侠》《三侠五义》《岳飞传》等武侠小说故事,梦想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行走江湖的大侠。因此,轻财重义、扶弱济危、侠肝义胆的燕赵之风也让小小的张伟热血澎湃,这也形成了他工作中服务社会、替人分忧的精神品格;而他也对这个小盒子和其他的家电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2、天津,命运的转折点微信图片_20210607195302.jpg

农村孩子去大城市上学,这在以前是张伟父母想都不敢想的。1992年12岁的张伟拉着10岁的弟弟投奔天津的姨妈家,姨妈姨夫也联系学校办理了入读手续。

姨妈和姨夫的儿子上了大学,女儿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将张伟和弟弟视为亲生的儿子对待,也有时间照顾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姨夫每天早上都穿戴整齐来到小哥俩的房间轻声敲门,让睡眼惺忪的张伟和弟弟同他一起下楼锻炼身体。姨妈在吃晚饭的时候都会主动向他们询问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晚饭后还会辅导一些作业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了周末,夫妻俩就带着他们逛公园、看老建筑,过节的时候还会去街上看花灯、听相声。这些举动温暖了张伟和弟弟,也消除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孤独感。

张伟的姨妈在天津铁路分局天津建筑段工作,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姨夫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天津市铁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工作。夫妻俩每天都会讨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种铁路人身上特有的正直无私精神,和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张伟和弟弟。因此,成为一名铁路职工的梦想埋在了张伟的心中,铁路在他的眼中也变得愈加神圣。“当时我就心里默默地许下了一个愿望,我要考取铁路院校,要当上铁路人。”张伟说。

3、进入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摇篮”求学微信图片_20210607195306.jpg

株洲市,是湖南省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享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美誉。张伟考上的中专是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铁道部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当时是铁道部的部属技术学校;而学校所依托的株洲铁路工厂成立于1949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株洲电力机车厂。

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曾是一个部属院校,之后划了地方管理并于1979年改制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优美的环境与雄厚的实力让张伟打开眼界,那气派的大门更是让他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梦想的彼岸。

在学校里张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老师们也教会了他如何做人。班主任廖兆荣老师对学生们的照顾细致入微,经常和处于青春期的同学聊未来理想。电器专业课王新初老师虽然一口浓郁的湖南口音,但他写下的板书重点突出、知识点清晰。在最后一学期实习期间,班主任电话联系张伟说有一个保送的名额,问他愿不愿意接受,他已经达到了中专毕业生保送大学的要求。但是,面对眼前即将到来的毕业分配,终于可以真正地拥抱自己梦寐以求的铁路机车,他谢绝了老师的保送建议,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学校的大门。经过3年的学习,张伟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4、成为天津机务段的机车电工微信图片_20210607195310.jpg

时光飞逝,张伟在2000年6月顺利毕业了。北京铁路局本着“就近分配”的原则并结合具体专业,把他分配到了天津机务段检修车间车电组。在接受了三个月的安全培训后,张伟正式以一名机车电工身份进入车电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负责火车头电器线路的检修、维护,但是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学校里学的是电力机车维修,但是天津地区使用的却是内燃机车,两种机车的内部构造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一下让新入职的张伟傻了眼,在学校学的东西太超前了,一时半会用不上。而这时候带领张伟师傅对于他说:“你把机车旁的测速电机拆下来,送到电配组去检修。”张伟嘴上答应着,可是他围着车转了两圈,愣是没找到测速电机在哪,让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他急得满头是汗。

为了能让自己在单位站稳脚跟,张伟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翻阅大量讲解内燃机车知识的书籍并向老师傅借阅内燃机车内部构造图纸,了解各个部件的名称与位置。晚上阅读时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就在白天上班的时候问师傅,回家后再把一天学习到的知识记到本上。就这样通过两三个月的自主学习,张伟基本上把内燃机车部件的相关知识都熟悉了,在遇到故障的时候也能够拆卸自如了。这些事情,老师傅们都看在眼里。

2008年,车间组织了一次以仪器、仪表为主混合技术技能比武活动,这个领域对于张伟来说虽然不是很熟悉,但他还是积极报了名。张伟在两天的时间内就背熟了整个仪表使用流程,又找刘师傅借来了实物进行对照训练,确保所有的操作都尽可能准确、扎实、迅速。但是,这次比武要求让员工一边操作、一边解说,这让不善言谈的张伟犯了难。但是张伟深知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战胜世上所有的困难,此次比武实际上是一次突破自我的绝佳机会。于是,张伟更加刻苦背诵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术语,在练习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忆刘师傅说过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伟最终拿到了此次比武的第一名。“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张伟说。

5、以张伟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微信图片_20210607195314.jpg

2015年,张伟被铁路总公司授予“火车头”奖章与“铁路总公司首席技师”称号,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同年,全国总工会为了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优秀职工在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发出了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号召。天津机务段工会的范主席找到张伟,希望他能够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一个创新工作室。于是“张伟创新工作室”就在多方支持下成立了,主要研究内燃机车配件检修与HX机车配件自主修理。

张伟创新工作室目前已经拥有了25项技改成果,还有100多项小创新项目。2016年3月,北京铁路局对工作室进行验收,7月份工作室正式被授为“北京铁路局创新工作室”。张伟也多次被北京铁路局天津机务段评为“技术革新”标兵和荣获“技术改进标兵”称号。

节选自《中国劳模故事集》(第二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