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语录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
个人简介
朱军,1991年生,湖南怀化人。现任中国兵器工业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传动分厂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数控车工状元”等荣誉称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2018级学生。
每天都是与冷冰冰的机床打交道,这位90后小伙子所从事的,在外人看来是如此乏味,但他却说:“我喜欢我的工作。”
“有了一门技术,以后不管去到哪,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吃饭,这比单纯的卖苦力好得多”朱军说。自幼留守农村,常为奶奶分担重活,深知父母不易的朱军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决定去学数控技术。刚工作的时候,朱军看不懂图纸,看到师傅们的熟练操作,他一阵脸红,暗下决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
朱军每天随身携带专业书籍,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眼,他主动申请上夜班,晚上上班,白天学习,工友们一度以为他去做了别的工作。“做一个对企业、对社会的有用之材”,这句话成为了朱军的座右铭,促使养成了不断进取、勤奋学习、踏实工作的良好习惯。朱军的师傅是全国劳动模范罗军,罗军说:“朱军是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作为一名数控机床工人,整天置身于嘈杂的车间,与冰冷的机床、结构复杂的零件打交道。“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朱军说,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完成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从0.05毫米变为0.015毫米,这可能吗?朱军接到任务后,拿出一副“不啃下骨头不罢休”的姿态,他说:“竭尽所能也许能成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逐渐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技术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从0.05毫米变为0.015毫米,这可能吗?2015年朱军接到公司要求缩小零件误差范围的任务后,他的同事纷纷摇头表示:“太难了。从百分位精细到千分位,难度太大了。”朱军听了未置一词,心里默默地想“试一试吧,竭尽所能也许能成功。” 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一直在想解决办法,有时甚至半夜还从床上爬起来看书,他积极向师傅请教,翻阅专业书籍,做大量的实验,通过精准的数据、正确的分析,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2016年,公司希望他可以解决某薄壁油缸零件的加工难题。他大胆创新,提出用卧床代替立车的加工方式,增加工装夹具防止工件变形,经过多次的摸索实验,不仅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精密零件,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朱军终于体会到师傅常说的“创新是最大的快乐。”
多年的努力,朱军先后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但他认为荣誉只是一个光环,终有一天会褪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技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是朱军的信守。他相信学无止境,于是他再踏征程,来到大学校园,这一切是那样陌生又熟悉,热烈而美好······
2018年3月,朱军踏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门。“这将意味着我的人生又一次经历重要的升华和蜕变,成为我学习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里,朱军将完成为期两年脱产学习和两年集中面授的社会工作学的本科教育。
在与同学们的切磋中,在与老师们的交流间,朱军更加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劳动者最重要的是素质,是劳动创造造就了劳动模范。作为一名数控工人,靠着精雕细琢,制造出一件件完美的精品,更需要方法的创新与技术的完善。大学的时光让朱军感触颇深,他说:“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大学让我变得更加沉稳,更加相信传承的力量”。
本着“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奋斗豪情,朱军所在的劳模本科班全体同学写了致习近平总书记的信。2018年4月30日,得知习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全体同学回信后,朱军说:“我特别激动,及时观看了当晚的新闻联播,并连夜从湖南赶回北京,参加学校组织的座谈会”。座谈会那天,朱军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如今,这名90后的小伙子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已成为一种标准,一面旗帜,但朱军却谦虚的说:“我只是继承了老一辈产业工人的优良传统和拿手绝活。”未来很远,朱军的梦还很长,他要带领年轻一代的技术工人快速成长起来,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