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寇娟娟,1985年生,重庆人,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拉林铁路项目试验室试验员兼法律联络员,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2021级学生。
2004年,寇娟娟跟随父辈加入中国铁建,成为一名筑路人,先后参加了兰(州)武(威)铁路、合(肥)武(汉)铁路、京沪高铁、娄(底)新(化)高速公路、广中江高速公路、拉(萨)林(芝)等重要工程建设,担任过防护员、试验员、劳资员、材料员、报道员、文书、法律联络员等职务。在拉林铁路的建设中,她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在恶劣的气候、地质条件和极其复杂的施工情况下,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强试验检测,以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的执着守护着高原上的“放心工程、绿色工程”建设,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扬。
作为兼职的项目法律联络员,她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如逐一排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完善项目临时用工合同及相关规定,规范法律手续;加强与计划、物资、财务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严格按照法律规程办事;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定期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培训,运用法律为企业经营和职工权益保驾护航。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对于一名铁二代、一名年轻的母亲,在雪域高原修铁路,最难的是要克服高原缺氧,放弃与家人的相伴。扎根施工一线15年,寇娟娟展现了 “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进取精神。
2004年,刚参加工作的寇娟娟被分配到兰武铁路项目桥梁队,其地处甘肃武威附近,海拔3000米左右,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上高原参加工作。那里地势偏僻、荒山野岭、空气稀薄,队里住宿的是简易搭建的帐篷,冬冷夏热。寇娟娟每天跟着桥梁队同事扛着铁锹去修路,一个月下来,她的脸颊被高原的紫外线晒得黑黝黝的,晒伤后的皮肤,犹如土地干旱的裂缝,但她并没有因此而犹豫和退缩。
在兰(州)武(汉)铁路火车站站改任务面前,寇娟娟也毅然加入了站改防护队伍。她每天全神贯注地听取信号房里的列车实时运行情况,观察到有火车行驶过来,就吹响喇叭,通知施工作业的工人迅速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内,等火车驶过之后再继续作业。
青春在路基上飞扬,亲情因聚散而浓郁。2008年,在孩子出生三个多月时,寇娟娟接到公司通知,参加京沪高铁建设。她撇下了待哺的孩子,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工地的生活紧张又充实,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孩子的思念如水一般把她浸没。等到回家探亲的时候,她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孩子却推开了她,一脸陌生地看着她,泪水瞬间模糊了她的视线。这一刻,她深刻地体会到相聚与离别、小家与大家的涵义,更加懂得了筑路人的奉献和光荣。后来,在娄新高速公路施工中,她干脆把孩子和公公婆婆一起带到工地,抒写了工程人的另一种坚守和不舍。
坚决做好施工质量“检验关“
用“工匠精神”锻造工程品质
在高原缺氧地区修铁路,质量必须精益求精。在拉林铁路任务重、工期紧的情况下,试验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施工构件的质量品质及公司声誉。寇娟娟与同事联合项目有关部门,坚决把好施工质量的“检验关”。为此,她从了解材料技术性能入手,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施工场地,对工程材料的品质指标进行精准的试验鉴定,以“事经我手请放心”的工作成果,把不合格产品挡在了施工现场之外。
工地试验把控着施工过程的“一头一尾”,既承担着进场物资的质检职责,又要将每天的各类施工数据逐一整理归档,作为质量追溯和运营维护的原始依据。对每一项数据,寇娟娟都会反复核对,做好台账登记,确保万无一失。对于委外检测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她仔细按频率和批次要求及时“跑外”关检,不管30里还是50里,也无论刮风下雨,她总能在第一时间为现场技术员提供所需数据资料,保证了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上大学的梦想“开花了”
2021年3月,寇娟娟怀揣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或许她真的没有预料到,工作以后还能完成她到北京上大学的梦想,是期待,是紧张,更是喜悦。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她已经完全进入了另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从计算机到英语、再到法学导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兴趣,每一门课程都有老师带领着她在新的知识海洋上扬帆启航。老师们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的教学方式,很快培养了她认真听课的兴趣。她已经把学习变成一种爱好和一种渴望,虚心求学、刻苦认真,从基础理论到重点课程,及时总结经验和知识要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她以积极的态度和同学们融洽相处,真诚待人,真心待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她期待把在学校学到的新知识带回工作单位,更加努力的工作,用行动谱写更好的人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