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在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准备前往克州)
闯荡——是内心的选择
回顾从入伍到援疆的经历,刘强算得上是实打实的“唯心”主义者。他走出的每一步,都遵循内心最深处的选择。“跟着自己的内心走,让自己不后悔。”说起当年援疆的决定,刘强如是说。刘强大三时应征入伍,入伍期间,他被派往新疆执勤,在为期1个月的执勤中,新疆独特的美给刘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时,军旅所给予刘强的教育,也为刘强之后的援疆之路奠定了基础。他清晰地记得电影《焦裕禄》给他所带来的震撼,“他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刘强如此评价道。退伍返京后,一位学长无意间与刘强提起了援疆的想法,这让刘强想要援疆的想法愈加强烈,援疆之梦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刘强(前排左二)与同事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交界77号界牌处合影)
(刘强在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政府和白沙湖附近)
当时,同届毕业生大多选择驻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或是返回家乡。刘强的选择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也不被他人理解。对此,刘强幽默地调侃:“来北京上学,父母不同意;去当兵,父母也不同意;援疆,父母是坚决不同意。”其实,刘强知道,父母是放心不下自己——在当时1000人的队伍中,只有刘强一个人是独生子。但刘强想:援疆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选择,若是错过,自己将来一定会后悔的。经过了三四次的协商,父母还是支持了刘强的选择,他就这样成为了浩浩荡荡援疆大军中的一员。
(刘强(前排左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培训时宣誓)
奉献——是时代的召唤
“很激动,感到热血沸腾,想干出一番事业。”当被问及初到新疆的感受时,刘强如此回答。但真正上岗后,阿图什市格达良乡的情况远远出乎他的意料: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全是泥泞的土路;入目皆是刺眼的白——大片盐碱地相连,地面上仿佛铺了一层茫茫又无垠的薄雪;还有不少工作者因为长期饮用这里的水,得了肾结石;也正是在新疆,刘强第一次遇见了地震。
(格达良乡入目皆白的盐碱地)
因新疆位于地震带上,所以大小地震不断。让刘强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发生在格达良乡附近的5.6级地震,在地震的第一时间——当晚11点,政府就组织干部基层前往一线排查人员房屋,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好在当时百姓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也没有财产及人员的损伤。
在格达良乡,刘强的工作十分繁忙,北京时间早上九点半,即新疆的时间早上七点半,刘强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的工作直到中午两三点才能结束,中间无休息,忙的时候甚至连喝一杯水的时间都没有。
三四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一下子让刘强瘦了十斤。然而让刘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某天深夜的两点四十分:空旷的办公室里,只有刘强一个人在加班,成堆的工作文件在黑夜与寂静的笼罩下衬得周围越发凄凉,在孤独、压力、心酸的不断侵蚀下,刘强也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如他人所说般做了错误的选择,但在片刻的调整后,他又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放弃就失败了。如今,他十分庆幸自己的坚持,也时刻准备着为新疆的发展付出更多。
(2018年8月,学校领导前往克州慰问第四批援疆校友)
为了脱贫,刘强亲自跑村入户,与村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深入了解村民情况,利用自己熟悉的英语与电脑技术创建了青年志愿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助力脱贫。与此同时,刘强所属的当地政府,会安排返乡大学生给村民讲述外面的世界,解放村民思想。“扶贫的最大难点是扶志,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针对土壤问题,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当地土壤,村民们因地制宜种起了棉花。
(刘强与乡政府全体干部帮农牧民群众摘棉花)
有言道:“社会主义看新疆,新疆社会主义看南疆。”数年里,这里的城市建筑、道路建设及乡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房变成瓦房;抗震能力明显提升;原先的土路变成柏油公路;饮用的盐碱水变成纯净水……更让人欣喜的是,2019年,格达良乡摘掉了贫困乡的帽子,2020年11月将开始囊括生态环境、村民住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乡村振兴规划。
(刘强与跑村入户的结亲户阿里木江•吐尔逊)
“现在的新疆,十分安定和谐。”刘强告诉我们,“同事的钱包、手机落在饭店、出租车里,当地人还会好心地送回。”他希望更多的人能改变对新疆的刻板印象,好好欣赏这祖国大好山河的一角。
援疆——是无悔的青春
援疆,亦忙亦成长,亦苦亦暖心。
刘强很喜欢金一南先生的一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最忙的时候也是收获最大的时候。“很感谢初到格达良乡时,那个一对一帮扶我的前辈。”刘强感激地说。从一个新人到能熟练处理党建工作,他收获了很多。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繁忙,地震常驻,但每当老百姓把他拉到家中,拿出家中最好的美食来欢迎他时,他都感到无比温暖,“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刘强(右二)与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的孩子们)
人生何去何归,这是人们永恒在探讨的问题,刘强曾在一篇文章里引用过这样一句话——“跋山涉水,抵达的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当被我们询问刘强对这句话得理解时,刘强留下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他希望自己做的事“不需要轰轰烈烈,但需要刻骨铭心。”每个人对年轻有为有着不同的思考,在刘强心中,“年轻有为”是一大批自信、不怕做不好、勇于尝试的年轻人去不断地开拓、创新。当代青年亦应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如此,就算是在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做对了,就有意义。而援疆,便是他无悔的选择,也使他的青春之花开在了祖国需要的地方。
(刘强在克州阿合奇县参观考察时拍摄)
心结——是未来得及说出口的感谢
关于学校“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刘强刚上大学时理解得并不深刻,后来他发现这几个字,正是人生路上遇到种种困难时最好的答案。
提及母校,他说有很多要感谢的人,当年酒店管理学院的罗旭华、周百顺、王文慧老师;学生处的唐磊、杨元君老师;组宣部的李珂、闻凤辰老师等等。他也一直对北京校区收发室的沙秋焰老师和物业公司的李桂香阿姨心存感激,“因为在收发室帮忙的那段日子里,她们真的很照顾我”,刘强说道。除了感谢,他更希望母校基业常青,早日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刘强(前排左二)参加学校基层就业毕业生表彰座谈会)
而面对当下许多人持有的“成绩至上”观点,刘强也给出了他的建议。“成绩好有优势,但不能把人生全部的筹码压上去,更要做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要懂学习的重要性,更要懂得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懂得回报父母与社会。”青春的意义是尝试、是闯荡,也是成长和感谢,是不顾一切地前进,也是深思熟虑地告别。刘强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但他很庆幸他的坚持与选择。他的经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