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 校友风采

校友杨蕾:别样芳华,无悔援疆

  

       援疆青年是什么样的?在我校2016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杨蕾身上,或许能找到答案。来自辽宁丹东的她有一双爱笑的眼睛,话语间显露出东北女孩的率性与爽朗。学生时代,她是法学系生活部部员、班级生活委员、校女子篮球队队员,曾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篮球联赛;离开校园,她选择奔赴西部,扎根边疆,投身基层一线,成为新时期“边塞新曲”续写人。

校女篮合影

2018年,在疆与母校师长合影

 

01 只身闯江湖

  2016年7月,包括杨蕾在内的60名北京高校毕业生搭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同行的还有北京市教委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北京3000公里之外的阿克苏市。“那一年,咱们学校去援疆的只有我一个女生,去西藏的有五六个。”屏幕前的杨蕾眨了眨眼,陷入回忆……   

  参与新疆支边的理由其实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我对新疆充满了好奇,见到一批热血青年为支援新疆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和贡献,也很想去那边闯一闯。”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后,杨蕾便报名了。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赴新疆工作欢送会

  虽然父母都支持杨蕾的选择,但是身旁也不乏反对的声音:远离家乡,物质条件也比较艰苦,又是一个女孩子。对此,杨蕾也并不是一点顾虑没有,对于当时从未涉足新疆,也没接触过新疆人的她来说,对新疆的了解更多是建立在新闻报道之上。“一开始的确有点担心安全问题。”她想象中的新疆应该都是土房子,路上也都是土。来到新疆后,杨蕾对这个地方的固有印象被打破了,“其实新疆的条件没有想象中艰苦,居住条件也是挺好的,我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杨蕾笑着聊起维吾尔族的同事长得特别漂亮,高鼻梁、大眼睛,非常热情好客,紧接着还称赞起了新疆的美食:“这里有很多好吃的,手抓饭、拌面、椒麻鸡都是在老家没吃过的,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也特别甜。”正是这段珍贵的援疆岁月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让她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疆域辽阔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热情友善。

西瓜地里吃西瓜

 

02基层公务员的“三头六臂”

  敲定采访时间时,被问到最近是否比较忙碌,杨蕾在线上回复道,“一直都没闲下来过。” 还附上了一个捂脸哭的表情包,日常忙碌对她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

  杨蕾现阶段的职务是阿克苏地区依干其乡人民政府党建办主任。为了熟悉工作,她曾在依干其乡人民政府武装部、党建办、党政办三个岗位上进行轮换。在2016年7月至10月接受岗前培训时,同行的老师就建议援疆毕业生不要在一个岗位一干到底。杨蕾也觉得轮岗制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这里的工作没有那么困难,整个乡政府机关的运转是靠很多部门一起协调,如果你能在每个岗位都历练一段时间,基本就能了解乡里所有工作。”

阿克苏地委党校岗前培训结业

  虽然工作内容不算复杂,但一周单休有时候都是奢侈。杨蕾用开玩笑的语调说:“我看最近有很多报道都写‘基层公务员有三头六臂’,不论是在办公室统计报表写材料,还是外出做好群众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去理解去掌握,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临时性工作任务,有时候突然来了很多任务一时都不知道要先干哪一个。”自从新疆开始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杨蕾便成为一名结亲干部,所以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困难对她来说也是工作重点。作为结亲干部,杨蕾每个月都需要拜访结亲户。一旦他们家里发生了红白喜事,或是有人生病住院,又或是家中蔬菜需要收、煤炭需要铲,杨蕾都要赶过去帮忙。

杨蕾帮结亲户铲煤

  请假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要离开本县,需要提前向领导报备。一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二是遇见突发性任务时会措手不及。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杨蕾都会攒到过年的时候用。有一年冬天,已经订好机票准备回家过年的她,却突然被告知不能休假。乡愁难解、归期落空,但责任在身,又不得不留下,杨蕾只得在电话那头委屈地朝父母哭诉。好在最后还是顺利休假了,但通过这次,她也渐渐地学会将困难与委屈咽下:“后来就不说这些了,家里解决不了,还徒增烦恼,我就只说些让家里放心的话。”

 

03真心换真情

  四年多以前,初来乍到的杨蕾急切地想要适应这里的生活,便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工作上。出生于1993年的她其实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很多想法只会闷在心里。每日最放松的时刻便是和父母视频通话报平安,她会聊聊新疆的新奇事,分享自己的喜与忧。爱子心无尽,杨蕾的父母有时也会从丹东老家赶到新疆来看望女儿。

杨蕾母亲来疆探望

杨蕾父亲来疆探望时一起和结亲户合影

  在新疆的日子久了,平日话不多的杨蕾也渐渐敞开自己,与身边的人主动沟通,融入西北这方热土。有了一些“归属感”的杨蕾也意识到,工作之余还是需要把一些时间留给自己。她喜欢打游戏,尽管平时能上线的时间很少。宿舍的柜子上放着一只秋田犬玩偶。“这是别人送我的,我喜欢狗,以后有条件的话我会养一只。”

  工作之余,杨蕾还收获了许多难忘的记忆。一次走访入户前,杨蕾趁上街顺手给结亲户家里上初中的小姑娘买了一个笔袋。那位维吾尔族的小姑娘对礼物喜欢的不得了,此后对杨蕾更为亲近,用不算流畅的普通话说:“姐姐,我太喜欢你了,你要经常来看我。” 后来,她会催着妈妈做饭、切水果来留住杨蕾,还会邀请杨蕾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时间一长还会打电话说:“姐姐,我想你了,什么时候来我们家呀?”扑面而来的热情让杨蕾备受感动,她没想过一个小小的举动会换来一个小女孩这么大的信任。

 

杨蕾参加同事的婚礼

  杨蕾与同事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同一批援疆小伙伴们也经常保持联系,他们投身基层,“辛苦”只是底色,“劳累”只是浓墨,将五年的青春奉献给边疆,并肩走过人生路途中一段美好旅程,结下深厚友谊。

  值得回味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 这几年,杨蕾成长得很快,她有热血的青春因子,也有一颗踏实做事的心,相信在未来画卷上,她会走出自己的绚丽人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