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 校友回忆

王博《一份校园报纸和那些年的新闻理想》

  一份校园报纸和那些年的新闻理想

  2007级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专业

  王 博

2007年9月,我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求学。大学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60周年校庆,当时我还跟着老师一起拍摄了校庆宣传片。在70周年校庆之际,回想起当年的事情,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一份报纸——文化传播学院院报《新知新觉》。

《新知新觉》是我在学校期间和同学们一起办的一份校园报纸,这份报纸最开始就得到了文化传播系 (后转为学院) 里老师的大力支持,我是《新知新觉》的第二任主编。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报纸、有了这样一个新闻实践平台,我才下决心走上了新闻的道路。

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后,我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现在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依然奋斗在新闻报道一线。

我记得,有一年记者节,媒体圈的同行们都在传一副对联。上联是 “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只为四千工资弄得五脏俱伤六神无主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十分辛苦”;下联是 “十年编辑久坐案头八方约稿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需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可能很多人会说,既然新闻工作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做呢?

我的回答是四个字:“不忘初心。”

我还记得,2007年,当我第一次来到涿州校区,看到四周一片玉米地。当时,我很迷茫,是《新知新觉》的一则招新公告,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还记得,2008年,我拿着《新知新觉》的改版方案走进系办时的场景。当时,我很紧张,是李双老师和杨琴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定了创新的决心。

我还记得,2009年,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那天我一个人从印刷厂拎着1000份报纸回学校。当时,我很无助,是读者们的期待,让我继续前行。

在《新知新觉》办报期间,我希望她不仅仅局限于涿州,我希望她能够立足校园、走出校园、关注社会。既然要办报,那就必须得办得像样子。我们是学生记者,但并不代表我们内容就一定是稚嫩的,我们可以展现我们独特的视角。

当时,我们主创团队经常为了内容和版式熬夜。虽然辛苦,但是自己愿意为了她而付出。因为,是《新知新觉》让我在大学初期迷茫的时候找到了方向,并坚定了我从事新闻行业的决心,这份感情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我的 “初心”。

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后,我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现在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依然奋斗在新闻报道一线。

我记得,有一年记者节,媒体圈的同行们都在传一副对联。上联是 “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只为四千工资弄得五脏俱伤六神无主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十分辛苦”;下联是 “十年编辑久坐案头八方约稿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需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可能很多人会说,既然新闻工作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做呢?

我的回答是四个字:“不忘初心。”

我还记得,2007年,当我第一次来到涿州校区,看到四周一片玉米地。当时,我很迷茫,是《新知新觉》的一则招新公告,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还记得,2008年,我拿着《新知新觉》的改版方案走进系办时的场景。当时,我很紧张,是李双老师和杨琴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定了创新的决心。

我还记得,2009年,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那天我一个人从印刷厂拎着1000份报纸回学校。当时,我很无助,是读者们的期待,让我继续前行。

在《新知新觉》办报期间,我希望她不仅仅局限于涿州,我希望她能够立足校园、走出校园、关注社会。既然要办报,那就必须得办得像样子。我们是学生记者,但并不代表我们内容就一定是稚嫩的,我们可以展现我们独特的视角。

当时,我们主创团队经常为了内容和版式熬夜。虽然辛苦,但是自己愿意为了她而付出。因为,是《新知新觉》让我在大学初期迷茫的时候找到了方向,并坚定了我从事新闻行业的决心,这份感情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我的 “初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