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劳

当前位置:
【工人日报】李岩:高质量推进工匠学院建设 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人日报】李岩:高质量推进工匠学院建设 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观点

工匠学院能够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工会特色鲜明、培训能力突出、工匠人才培育成效显著的工匠培育新格局,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提供坚实平台,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是全国总工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该体系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工会特色鲜明、技术技能培训能力突出、工匠人才培育成效显著的工匠培育新格局,为广大职工提升技能、成长成才提供坚实平台,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新时期建设工匠学院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持续向纵深推进,推动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速形成。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需要锻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尤其要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新质生产工具,深度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善于创新解决复杂工艺难题的复合型工匠人才。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仍存在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有待提升、掌握新型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对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形成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工匠学院作为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组织形态应运而生,由工会组织系统主导、深度参与,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资源,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具备精湛技艺、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工匠学院强化了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的人才保障,能够有效弥补技能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缺口。因此,高质量推进工匠学院建设,不仅是深化“产改”、破解职业教育问题、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

工匠学院创新体系的特征

一是工会主导的协同机制创新。一方面,工会作为衔接广大职工技能提升诉求与现代化产业升级需求的联结中枢,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推动形成以企业(培训中心)、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工会学校为主要依托的工匠学院特色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人才组织优势,主动对接区域党政、工信、人社等部门,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工匠学院联动、跨区域协同机制构建,打造“政、工、校、企”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共享,为跨区域工匠人才培育提供系统性支撑。

二是动态适配的培育体系创新。工匠学院培育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将企业发展诉求、职工成长需求、产业升级需求嵌入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依托“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动态设计、产教协同深化、成果高效落地”的闭环机制,构建适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匠人才培育新范式。在实践中,一些工匠学院针对不同工种的技术特性与岗位要求,精准设计教学方案与模块化课程,实现“工种差异化培育”。一些工匠学院通过定制培养、名师带徒、项目制培训等多元培育模式,牵引工匠技能持续进阶,同时搭建涵盖职业发展通道、培训竞赛体系、荣誉激励体系的工匠终身成长系统,确保培育过程与工匠成长全周期动态匹配。

三是匠师引领的育人模式创新。劳模工匠师资是工匠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工匠元素。一方面,劳模工匠身处产业生产最前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能够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场景转化为技能教学内容,有助于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产业实践不足的痛点。另一方面,劳模工匠通过先进思想引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工匠学院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

积极探索工匠学院建设新路径

第一,构建差异化发展体系,拓宽工匠人才共育渠道。紧扣企业、职业院校、工会学校等工匠学院建设主体的资源特质,分类施策,进一步明确定位与发展方向。依托企业建设的工匠学院应嵌入企业发展战略布局,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培训资源、管理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辐射。依托职业院校建设的工匠学院应注重产教融合的体系化衔接,将工匠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现有优势专业紧密结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岗位能力需求精准匹配。依托工会学校建设的工匠学院,应充分发挥优质劳模工匠资源配置优势,释放工匠培育平台集聚效能,全面拓宽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第二,深化工会特色赋能机制,提升工匠培育实践支撑。工会在技能提升领域积累的综合性机制优势,是工匠学院建设与工匠人才培育的重要资源。工匠学院应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五小”创新等工会特色培育载体,深度融入工匠人才培育全过程。一方面,将劳动技能竞赛中的“以赛促学、以赛提质”理念转化为工匠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将创新成果、班组建设经验、创新工作室攻关项目、优秀案例等作为工匠学院教学资源,为工匠人才成长搭建“实践—创新—提升”的闭环赋能链条。

第三,健全数智化服务体系,优化工匠学院发展生态。一方面,依托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时跟踪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将国家标准与行业最新规范整合为劳模工匠微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课件、行业标准解读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展前沿技术体系化培训。另一方面,以数智化服务水平提升为抓手,以“职工之家”APP为载体搭建线上平台,进一步推动数据应用、线上学习、师资课程资源整合,推进各级各类工匠学院的数据互联,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来源:《工人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