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学校工作信息

学校工作信息

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智库建设研讨会隆重举行

 

 

    6月10日上午,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6楼会见厅隆重举行。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全总党组成员尹德明出席揭牌仪式。学校党委书记兼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理事长屈增国,党委副书记、校长兼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主任刘向兵,副校长、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理事刘丽红,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三个全国知名高校智库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工会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宁夏海兴建设集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我校兼职研究员等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揭牌仪式上,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和学校党委书记屈增国共同为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揭牌。

    受全总党组委托,全总党组成员尹德明在揭牌仪式上讲话。他代表玉赋主席、全总党组向参加揭牌仪式暨智库建设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对学校成立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在党中央大力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和高校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将有力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他对研究中心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二是要坚持研究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肩负起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建议的重任;三是要坚持智库研究的本质属性,发挥好为中央和全总决策服务的作用。

    学校党委书记屈增国代表学校、代表研究中心,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出席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计划,并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揭牌仪式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在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的理论研究,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工会改革创新、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叶静漪教授对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她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国工会、劳动法学的一件大事,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将进一步加强与研究中心的合作,期待研究中心取得更多成果。

    在高校智库建设主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琪论述了高校智库作为现代政府决策思想库的重要价值、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智库应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宏观视角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拥有对国家发展、国家治理和国计民生的情怀、资金保障、上报渠道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的运行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立足重阳金融研究院的经验,介绍了新型特色智库的性质、特点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并对学校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要与时俱进,培养更多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的人才、要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做好政策对接、要充分利用外脑,集思广益、要充分发挥自身密切联系基层的优势,及时了解职工队伍状况、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等建议。

    在劳动关系主题报告环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谢增毅、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部长杨汉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分别以《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及安全性与劳动合同法》、《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维护劳动关系领域政治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台经济模式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为题,作了劳动关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

    为了把研究中心建成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的高端智库,研究中心聘请了26位校外专家和16位校内专家作为学术委员,聘请了7位校外专家为特聘研究员,聘请了45位校内专家、学者为研究员。研讨会上,屈增国书记为校外学术委员代表颁发了聘书,刘向兵校长为校外特聘研究员代表颁发了聘书。

    宁夏海兴建设集团怀着深厚的劳动情怀和社会责任,向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捐款50万元人民币。研究中心理事刘丽红副校长向公司董事长穆建军颁发了捐赠证书。

    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1228日,中心宗旨为:立足工会,面向社会,致力于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主要聚焦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会改革创新三大核心领域,已形成一支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并以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为重要支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