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以建设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理事单位、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单位。2007年和2008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教育部的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法学专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方向)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法学院以“厚基础、强特色、重实践、拓国际”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依托本校“劳动+”、“工会+”学科优势以及本校法学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基础、突出法律实务能力、深厚劳动情怀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法治人才。
一、接收调剂基本要求
1.调剂考生须符合我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初试成绩(含加分,下同)须达到国家划定的“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中A类考生分数线。
2.调剂考生一志愿报考专业范围为035102法律(法学)专业或0301法学及其下设专业(考生本科专业需为法学)。
3.我校只招收初试外国语为英语的考生调剂,不接收非英语考生调剂申请。
4.我校不接收单考考生的调剂申请。
5.第二轮调剂名额预计在3人左右,具体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以下简称“调剂系统”)公布的调剂信息为准,考生须及时关注相关通知要求。我校接收调剂考生的专业及初试科目、成绩要求以调剂系统内公布信息为准。我校采取差额复试形式,差额比例为计划余额的130%。如在调剂系统开放时间内实际报名人数低于计划余额,按实际报名人数组织参加复试。调剂名额可能会根据实际考生复试结果有所变动。
二、学制、学费、学习方式、住宿情况及就业方式、毕业和学位授予
我校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校在海淀区西三环内增光路校区为学生提供宿舍,学制、学费及就业方式、毕业和学位授予等具体事宜详见我校研究生处官网发布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https://news.culr.edu.cn/grs/zs/zsjy_tzgg/abddb1e726664102ad0949d29a4a5529.htm)。
三、调剂工作程序及要求
我校将于2025年4月11日12时再次开放调剂服务系统,关闭时间为4月13日12时(开放时间48小时)。根据系统内申请情况,我校将按照调剂工作办法形成符合复试条件的考生名单,并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向相应考生发送复试通知。考生收到复试通知后,须在学校通知的规定时限内确定“接受复试”,未接受的考生视为放弃此次调剂复试资格,复试资格顺延至下一位考生。我校将在参加第二轮调剂复试的考生系统确认完成后,尽快在研究生处官网发布进入第二轮调剂复试的考生名单。
意向考生务必在申请调剂前仔细阅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调剂复试(第二轮)通知》,确认本人是否符合我校相关专业的报考(调剂)条件,了解我校调剂工作程序及要求。调剂复试专业科目及参考书目如下:
专业代码及名称 |
招生学院 |
复试科目及 复试方式 |
命题范围 (满分100分) |
参考书目 |
035102 法律(法学) |
法学院 |
法律专业综合知识(面试) |
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法律专业综合素质(含法理学、民法、刑法)、综合能力 |
1.《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法理学》编写组(马工程教材) 2.《民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民法学》编写组(马工程教材) 3.《刑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刑法学》编写组(马工程教材) |
四、联系方式
研究生处咨询电话:010-88562083
法学院咨询邮箱:fxx@culr.edu.cn
法学院咨询电话:
冯老师:010-88561927(工作日8:30-11:30;14:00-17:00)
晏老师:1355274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