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简介


法学院组建于1986年,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劳动法学科的奠基人关怀教授亲自主持创办并担任第一届系主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8年法学院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法学院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荣获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我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劳动法》课程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课程,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近5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完成各类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7项,荣获省部级及全国行业协会科研奖项7项;直接参与了多项劳动法律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多年来,法学院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


本科生招生简介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法学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法兼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制度,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特色专业理论知识、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劳动情怀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各类法律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以劳动法为特色,以完善社会主义七大法律部门之一的社会法的学术发展为专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国家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推动劳动关系法治化为根本目标。法学专业以“保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法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劳动法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计划中除包含教育部所规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开设有8门劳动法和社会法保障方向的特色课程。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设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两大实验室;在十多家法院、检察院、劳动部门、工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设有实习、实践基地;此外,每年都面向二、三年级学生提供以社会调查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所有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提供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

师资队伍

法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较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总计30余人,其中任课教师24人,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博士后3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教师7人。全部专职教师都具有国家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保证了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法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学院历年教学效果评估和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专业教师成绩优异并多次获奖。

学院多名教授、副教授为我国知名的劳动法学专家,共有20人担任各类法学学术团队理事、常务理事或副会长,1人为全总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1人为人社部特聘专家,1人为司法部特聘专家。近年来多次受立法机关的委托和邀请,参与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并有多项立法建议被采纳,为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名教师经常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及法制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工人日报等国内媒体的采访。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并有多人担任了重要职务,在学界和社会有广泛的影响。

课程设置(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专业开设有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中国法制史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开设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律实务、社会保障法、工会法、外国劳动法等特色课程和劳动关系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状况

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关及直属机构,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各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法务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及律师事务所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一系列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社会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人才的需求加大,我专业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方向的普通本科法学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专业特色,不仅符合社会需求,更保证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可靠前景。今后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该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良好的专业深造前景。


法律(法学)硕士招生简介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法律(法学)

学制:三年

培养层次:研究生

学位授予:授予法律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服务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为法治实务部门,特别是为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培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和劳动情怀、扎实法学根底、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培养方向

1.劳动社会保障与经济法律实务

本方向主要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基本理论与经济法律实务进行人才培养,重点聚焦劳动力市场法律、劳动合同法律与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社会保障及相关经济法律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能力提升,开展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课程教学,同时关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民商法等理论与方法解决劳动关系领域法律问题的能力。

2.工会与社会治理法律实务

本方向针对工会与社会治理法律实务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培养,聚焦工会法、集体合同法、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以及相关社会治理的法律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升,开展工会法学、工会法案例研习、工会法律实务等课程教学,同时关注中国特色工会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社会治理法律实务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社会法理论解决工会工作以及相关社会治理中的实际法律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与实践的法律实务能力。

培养方式

1.把知识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

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机制,培育学生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

3.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4.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5.深化协同育人,建立与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有效衔接机制,聘请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培养工作。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必修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律职业伦理、民法与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原理与实务等;同时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如劳动法专题、社会保障法专题、工会法专题、国际劳动法专题、法理学专题、宪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商法专题、知识产权法专题、证据法专题等;还有法律检索与法律写作、劳动社会保障与工会法案例研习、劳动与工会法律实务等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