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为落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第一届劳动教育月的活动要求,深化劳动特色教育,培育和践行劳动精神,法学院举办中劳法学学子养成论坛(一):“劳动教育月特别活动——如何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郭辉老师担任主讲,党总支书记商维老师主持,200余名学生参加。

讲座中,郭辉老师以劳动教育月“我身边的劳动者”调研活动为载体,从社会调查的意义和界定、如何理解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和目标、撰写中的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讲授。
一、 社会调查的意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对于我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国家、社会现状是我党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助于真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深入理解,促进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二、 社会调查的界定
郭辉老师从分类角度介绍了定性的研究和定量的研究;从性质角度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进行报告撰写的方法指导。
三、 劳动主题的理解
郭辉老师从法律、政治等角度,对劳动和劳动者这一对象进行解读, 并强调本次社会调查要求的劳动和劳动者要在事件中综合历史等条件进行合理的筛选、辨别。
四、 报告的目标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每位同学需要明确劳动要素即劳动投入量,感悟劳动价值即社会创造和贡献,体会劳动精神,充分弘扬正能量。
五、 撰写中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调查种类和性质,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以描述性为主,能够加入解释则更佳。
(二)综合运用调查方法,采取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电话访问等多种方式。尤其强调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问题,要充分利用知网等学术网站、各大官方信息平台等,为调查提供准确且有意义的角度,高度凝练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调查。
(三)以学校提供的模板为基本框架,就对象、形式、引言、正文、结论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问答环节,同学们就调查报告撰写中遇到的问题与郭辉老师进行交流,现场气氛活跃,郭辉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总结环节,商维书记对郭辉老师精彩的讲授表示感谢,她指出,举办本次讲座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社会调查的意义,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更好地参与到“以劳动的名义”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中,感悟不同职业的劳动要素、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希望同学们将郭辉老师讲授的知识应用到社会调查中,提升调研报告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撰写出优秀的调研报告。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如何写好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力求用文字记录身边的劳动者,赞美劳动、弘扬劳动精神,深厚劳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