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副教授

郭辉,男,安徽界首人,法学博士。

联系方式:1377151560@qq.com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6-2000,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

2000-200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2003-2008,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助教,讲师;

2008-20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2012-2024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讲师。

2024-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法理学、立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社会法。

主讲课程

法理学、法理学经典名著导读、故事中的法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教工》特约编辑、《山东工会论坛》匿名评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

科研获奖

5.中国工运研究所2023年“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理论征文二等奖。

4.中国立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青年论坛三等奖。

3.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年会论文优秀奖。

2.中国劳动学会2021年“党与劳动发展”主题征文优秀论文奖。

1.全国工会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第36次全国工会理论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教学获奖

8. 校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度)。

7. 法学院合达奖教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

6.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023 年)

5.优秀班主任 2 次(2015/2022 年)

4.公选课教学奖励 2 次(2019/2022 年)

3.教学乙等奖励 6 次(2015/2017/2018/2021/2022 /2023年)

2.第十届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14 年)

1.校教学十佳(2013 年)

科研项目

主持学校教改项目4项、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北京社科基金、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法学会等各类课题14项。

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0.《法律是如何形成的:党领导立法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23年版。(独著)

9.《中国之治:制度体系与治理效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参著)

8.《不忘初心 践行宗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工作百年历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2年版。(参著)

7.《良法善治》,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 年版。(参著)

6.《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参著)

5.《廉政中国与法治中国协同推进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廉政建设与法治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年版。(参著)

4.《北京律师蓝皮书:北京律师发展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参著

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中国立法60年——体制、机构、立法者、立法数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著)

2.《法理学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著)

1.桑托斯:《新法律常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译校)

(二)论文

立法学:

7.《彭真指导<民法通则>制定中的立法经验》,载《北方论丛》2024年第3

6.《从立法理念、实施机制、保障路径理解新安全生产法》,载《法治参阅》2021年第15期。

5.《修改<工会法>的几个问题》,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4.《双重立法者——全国人大党组织在立法中的角色》,载《二十一世纪》(“学术论文”栏目)2020年8月号。

3.《中共如何领导俢宪——以十次俢宪为例进行的考察》,载《当代中国研究期刊》(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2019年第2期。

2.《全国人大立法中的“请示”制度——体现、内涵和趋势》,载《澳门法学》2016年第3期。

1.《立法中的请示制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2日。

法理学:

33.《学术评价标准偏失及补救》,载《北京日报》202456日。

32.《如何看待“法律渊源”概念论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1日。

31.《两种法律体系的冲突及其解决》,载《北方论丛》2022年第6期。

30.《安全保障义务并非没有边界》,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8日。

29.《中西法文化比较研究的前提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1日。

28.《维科论古罗马的法学定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12日。

27.《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载《人民法治:法律实施》2018年3-4月号。

26.《我国宪法和法律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载《澳门法学》2017年第3期。

25.《“人民代表大会”名称源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30日。

24.《重新理解一个法学原理》,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9日。

23.《为何要研究接近正义》,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期。

22.《弱者何以享有优待——接近正义的理论基础》,载《南开法律评论》2015年第10期。

21.《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载《东南法学》2015年春季卷。

20.《接近正义的障碍》,载《天津滨海法学》,2015年第5卷。

19.《接近正义考》,载《澳门法学》,2014年第3期。

18.《公民对司法的态度》,载《新疆社科论坛》,2014年第2期。

17.《接近正义的测量指标》,载《京师法律评论》第九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6.《选举下的多米诺骨牌》,载《二十一世纪》(“三边互动”栏目),2013年2月号。

15.《“晨门”的疑虑》,载《二十一世纪》(“三边互动”栏目),2012年8月号。

14.《主权概念的历史演变——起源和归属的角度》,载《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2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13.《影响警察自由裁量权的因素》,载《法律书评》(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存在过所谓的自然状态吗?——以霍布斯为例》,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1.《如何把握“马克思的”关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名言——兼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期。

10.《高考招生的地域歧视》,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0日。

9.《论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关系的一点感想》,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4期。

8.《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法律人》,载《律师文摘》2007第4期。

7.《霍布斯说过这句话吗?——读部分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有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

6.特里维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译),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十一辑。

5.《谈谈高校教师的资格》,载《学习时报》2007年6月12日。

4.《读书的方式》,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9日。

3.《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高校教师——朱淼华现象的法律解读》,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4期。

2.《还学术以神圣性——从导师署名说起》,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4期。

1.《如何把握主权概念》,载《学习时报》,2004年11月8日。

社会法:

8《工会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三重逻辑》,载徐璐主编:《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理论征文优秀成果汇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24年版。

7.《“女高管叫嚣违法开除员工,公司声明中还有哪些违法疑点?”》,载凤凰网“风声评论”2024年1月12日

6.《初心与使命:中国工会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回顾与经验》(第一作者),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会工作》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5.《论党的领导在我国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中的作用》,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4.《市、区、县总工会依法维权的方式——以四川省为例》,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会工作》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的性质与职能》,载《山东工会论坛》,2017年第2期。

2.《“四个全面”背景下高校工会的角色定位》,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是系统工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