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成功举办“高峰对话:后疫情时代劳动法的发展、变革与反思”

    2021年4月17日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于北京校区致远楼908教室举办了“社会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研讨会系列活动之“高峰对话:后疫情时代劳动法的发展、变革与反思”。

                      

   本次“高峰对话”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教授、副院长肖竹主持,对话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全兴,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冯彦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副会长黎建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副会长赵红梅,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大武。对话同时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研讨会与会嘉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对话围绕劳动法的当下得失”、“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法”、“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劳动法法典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劳动法的未来”展开。

   

对于“劳动法的当下得失”,嘉宾们认为应当将其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全面衡量和考察,既要看到劳动法对市场经济发挥的巨大作用,也要正视劳动法特别是劳动合同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更要对劳动法未来的完善和发展充满信心。对于“数字经济下的劳动法”,嘉宾们就劳动法基本理论与逻辑展开对数字经济特别是平台用工的适用性、数字经济下劳动法发展的“立法论”与“解释论”的选择,“类劳动者”以及“从属性分层”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针对“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嘉宾们普遍对劳动法是特别私法的论断产生质疑,肯定了劳动法区别于民法的特殊性,并认为对劳动法与民法关系的探讨需要特别注意讨论的语境和视角。对于“劳动法法典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嘉宾们认为作为“法律系统化”的法典化具有必要性和可期待性,但作为劳动法律系统的整体完整性和完善性的法典化则要充分考虑其艰巨性,要处理好法典化与部门劳动法立法化的关系问题。对于“劳动法的未来”,嘉宾们指出要弄清劳动法的基本点,虽然未来发展道路艰辛,但前景美好,需坚定信心,让劳动法从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发展到更具包容性的劳动保护的法。

最后对话嘉宾对现场听众的热烈提问予以了回应,本次“高峰对话”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