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年会在中关村丰台新兴产业基地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实务部门共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我校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法学学科带头人姜颖教授,法学院院长沈建峰教授、副院长肖竹教授、李文涛副教授以及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
本次年会包括学会成立20年庆典、会员代表大会、主题报告、专题讨论和大会总结五个阶段。姜颖教授担任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与会员代表大会主持人。
在学会成立20年庆典仪式中,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做学会二十年工作总结报告,她指出,20年来学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深化劳动法理论研究,推进劳动法律实践发展,始终坚持服务首都法治建设,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了跨界交流新平台。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毕文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副司长王振麒、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李宁分别做了会议致辞。
主题报告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吕鸿雁做了题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问题的挑战与对策”的发言,她提出现阶段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主要面临平台责任不明、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缺失、职业风险加剧等问题,并提出应当采取整体的劳动权益保障措施、重点保障职业风险并且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的解决思路。同时,吕主任还从基本原则、经办管理环节、救济渠道等方面就即将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办法》做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金曦以“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重点解析”为题,详尽梳理和解读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一)》在司法裁判中的具体适用规则。他认为该司法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与《民法典》的衔接,同时突出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对于劳动争议中的术语概念进行了统一化和规范化,并整合了此前劳动争议司法解释的条款,确保了法律体系的一致性。
在专题讨论中,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八位专家学者围绕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劳动保障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观点交锋。法学院院长沈建峰教授、副院长肖竹教授就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和认定标准的坚守与革新发表了见解。沈建峰教授认为,作为法律关系的劳动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以权利义务配置为内容的利益分配模型。平台经济背景下,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并未改变,而是标准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应当坚持从法学的角度强调并修正依附性劳动的权利义务配置模型。肖竹教授分析了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和认定标准相对于平台用工面临的挑战,对从属性之所以能够成为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予以理论解释,认为未来应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理论和制度予以发展完善,在实践中强调对隐蔽雇佣的甄别和事实第一原则的坚持,对平台用工予以类型化、个性化分析,特别是要研究平台与第三方是否共同承担、如何共同承担、以及在什么限度内向平台工作者承担责任的问题。
最后,林嘉教授对本次年会进行了总结。她回顾了20年来劳动法理论研究聚焦的主题变化,同时也提出了数字化经济时代劳动法所要面临的挑战。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年会是首都社会法学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理论和实务界专家围绕社会法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研讨。此次会议,我院参会队伍庞大,不仅增进了我校与其他高校、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在首都社会法学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