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多元协同与基层治理中心申报院友座谈会在线上成功举行。座谈会由我院联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三方机制与劳工参与研究所、社会组织与公益创新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我院执行院长、校三方机制与劳工参与研究所所长赵祖平教授、我院副院长、校社会组织与公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杏果副教授、我院副院长张善柱副教授、校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吕茵副教授、校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俊杰博士、供职于丰台区长辛店街道的樊磊同志及五位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的院友代表出席座谈会。学院全体老师参加此次会议。
赵祖平教授对参会嘉宾、院友表示欢迎和感谢,她围绕北京市教委印发的政策文件介绍了本次座谈会的背景及目的,赵祖平教授指出,第一,本次申报要求聚焦现实问题,就现实服务需求,为国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第二,要强化引人聚财任务,引进校内外资源,建立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第三,要坚持立德树人;第四,要打造交叉融合的范式,形成组织架构。她希望和学院院友们加强交流,一道推动中心申报工作。
参与此次座谈会的五位优秀院友结合自身在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分别发言。
现任延庆区四海镇镇长的200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林俊院友在发言中指出,乡镇在基层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条块结合部门联动不够、历史矛盾引发的无理诉求时有发生三大主要问题,而接诉即办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也是推动首都超大城市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改革的开端,还是基层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南针”和“探照灯”。随后,他结合自身的实际案例提出,目前的基层治理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效,第一,服务型政府更加深入人心;第二,基层干部作风更加担当实干;第三,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最后,他就基层治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就职于学院路街道办的20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李云赫院友介绍了其所从事的两新党建和新就业群体工作,并就积极探索通过党建引领所形成的基层治理模式提出个人看法和意见建议。
就职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的20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欧嘉庆院友结合在之前近四年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保所街道工作经历,着重针对所负责的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中遇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欲望低等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一是要健全失业人员的管理台账,逐一摸清真实就业意愿,落实“管家式”就业服务模式,二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岗位,优先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加大公益性岗位及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的安置利用,三是继续推广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四是对随军家属等重点群体建立长期帮扶机制。
就职于甘家口街道办事处综合办公室的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张渊院友,针对申报分中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创新”这一课题,结合所在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指出,由于此工作采用政府出资、企业承办方式,存在重改造、轻经营的问题,仍然缺乏可持续性的物业服务,所以改造后小区的治理负担仍旧在街道办方面。她介绍了其工作街道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好做法,主要用于提升和完善类的改造,企业资金要与政府出资实现高度契合,形成了较好的加和效应。
就职于牛栏山镇人民政府生态环境服务中心的20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陈迪院友着重介绍了其所负责的垃圾分类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他指出,在工作中首先要形成垃圾分类指挥部,建立各类台账,因地制宜,促进后续工作;其次,将村居形成两种模式,小区进行桶站职守,以便规范收集和统一运输;第三,构建垃圾分类立体宣传三维模式;第四,坚持四率引领,自觉分类。随后,陈迪院友结合工作中的事例发表意见为本次课题中的多元协同治理提出参考。
任职于丰台区长辛店街道的樊磊同志作为本次座谈会特邀嘉宾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垃圾分类为例,他指出,目前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创新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探索,同时社会组织在完成职能之后也要退出基层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基层治理创新中要抓住核心问题才能推进后续工作。此外,樊磊同志还针对北京市“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北京市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创新、驻区单位参与基层治理创新、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和北京市基层智慧治理创新分中心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随后参会老师们就各分中心申报工作与院友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交换了意见。
最后,张善柱副院长对此次座谈会进行总结,他表示将结合各位院友、嘉宾的精彩分享对本次申报书进行调整、优化,作出进一步完善,也希望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将学院、学校科研事业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