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为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为共和国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提供深造机会。
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4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97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3人,在聘副教授11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7.96%。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学校目前开设25个普通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相互支撑的“劳动+”和“工会+”学科体系。学校以坚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目前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二、公共管理学院介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脉络可追溯至建国初期。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共中央把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了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人才培训,学校第一批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教师由此诞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公共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强公共精神和服务意识,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分析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的使命是:育公管英才,拓治理新路,助国家发展,促社会进步。2012年,学校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5年、2021年学院分别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治理两个领域的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研究生。2024年获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教师38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5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8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目前,公共管理学院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社会保障研究所、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三方机制与劳工参与研究所、社会组织与公益创新研究中心四个研究机构。学院与安吉县天荒坪镇人民政府、涿州孙家庄乡人民政府、北京菜鸟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北京安达思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多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同时,与全总权益保障部、社会联络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人民政府、北京市民政局、中华慈善总会、海淀区甘家口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等多家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学院秉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理念,主办有“崇劳杯”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本科)、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和公益项目大赛三大校级学科竞赛。MPA研究生分别在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荣获两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对外交流,选拔优秀本科生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组织优秀学生赴香港、俄罗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进行短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学习或学术交流。
近些年,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国家发改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委托横向课题近百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一带一路国家劳动关系》等著作多部,撰写的“工会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五点建议”等多篇智库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1. 培养目标与招生方向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公共精神、国际化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劳动情怀,系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工会、劳动及公共治理等公共管理具体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够胜任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工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等部门的管理、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
本学位点招收全日制公共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开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工会理论与治理等二级学科。
2. 培养特色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既懂公共管理一般规律、又懂劳动和工会的复合型人才。(1)强化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在确保公共管理规范化办学的同时,设置工会与劳动关系、劳动政策等特色课,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培养懂劳动和工会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回信,肯定我校劳动育人特色。(3)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学校设有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举办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益项目大赛,通过读书会、研讨会、科研项目、社会调研等活动,因材施教。
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1)强化政治引领,保障师德师风。(2)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柔性引进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引进优秀博士,支持教师赴国外访学,培养学科骨干。(3)依托专业综合建设、引导专项等经费,培养优秀团队。
坚持面向工会系统,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1)搭建科研平台。建成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平台,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研究中心等省部级智库,社会保障研究所、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社会组织与公益创新研究中心、三方机制与劳工参与研究所、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2)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全总委托课题,撰写智库报告,支持全总决策。
重视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1)实行就业“一把手”责任制,校-院-系分工合作、师生全员参与。(2)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就业政策、求职、考公培训,举办职业规划与简历大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利用多种渠道,推送招聘信息;开展访企拓岗,深挖就业资源。(4)实施“一生一策”,建立工作台账,进行跟踪备案、个性化辅导。
3.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学制、招生人数及备注等事项见下表,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表1 招生专业、学习方式、招生学院及学费标准
表2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及招生人数
表3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初试命题范围及参考书目
四、就业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可进入党政部门、工会等群团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工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综合行政管理及业务运营等工作。
五、报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10-8856208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_在线咨询_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s://yz.chsi.com.cn/wap/zxdy/xxwd?year=2024&forumId=499721467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于老师
办公时间:工作日8:30-11:30; 14:00-17:00
电话:010-88561968
邮箱:dsmsc@culr.edu.cn
欢迎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