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团总支: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校青年在投身实践、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和磨练意志中感受实践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深刻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按照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校团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青年服务国家”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年服务国家
二、活动时间
2021年7月-9月
三、参与人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
四、组织形式
“青年服务国家”2021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采取“线上组织、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开展,采取团队协作、线上组队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将实地实践观察与思想认识提升相结合,突出活动导向性。参与社会实践的团体要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要求。将线下积极开展与线上加强传播相结合,提升活动影响力。实践分为个人立项和团体立项两部分;个人立项由学生围绕家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就近开展调研;组队立项通过线上方式成立实践队,围绕同一主题,由队员在各自家乡进行调研,远程在线组织讨论、凝练内容、形成成果。将“三下乡”与“返家乡”相结合,体现活动融合度。
五、活动内容
结合今年的疫情防控背景,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团委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设立“四大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一)“深学实悟”红色百年铸魂行动
实践团队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党史教育。充分发挥实践团队的创造力,围绕讲述党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筑牢青年学子信仰之基。
(二)“深耕厚植”乡村振兴助力行动
实践团队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总体部署。实践团队应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鼓励团队走进农村、感受农业、亲近农民,为乡村振兴助力献智。聚焦西部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组织首都大学生到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开展支教、国情考察、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深融共迎”北京冬奥宣讲行动
实践团队应紧密结合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各个时间节点,通过实践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冬奥宣讲实践行动,以介绍冬奥运动项目,讲述冬奥故事,传播冬奥理念,推广冬奥文化为实践目标。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市民认识冬奥、了解冬奥、支持冬奥、参与冬奥贡献青春力量。同时要从大国外交的角度提升对冬奥的认识,围绕冬奥,通过社会实践形式强化与国际青年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民心相通。
此外,各实践团队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历史传承、专业特色选择城乡区域发展、社会基层治理、科技创新推广、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一体化、先进文化传播和对外开放交流等其他契合国家需求的主题调研方向。
(四)“深感真做”劳动教育调研行动
实践团队需聚焦身边劳动者的榜样力量,围绕不同行业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同职业人群安全风险以及大学生家务劳动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深刻学习培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观念。
本次劳动教育调研行动为校团委科创学术部与安全工程学院联合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试点项目,该项目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选报本项目的同学将由安全工程学院指定教师负责培训指导(选题具体内容详见附件7)。
五、工作安排
(一)项目申报阶段6月27日前
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队,要求团队实践总人数3人以上,7人以下。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资源优势,在以上四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申报,要求围绕同一主题,线上招募,灵活组队,线下各自组织开展,不建议跨地域、跨省市流动。每位同学只能参与一个项目。 各学院须指派一名学生干部作为此项活动联络人,负责对接所在学院各项具体工作,请各学院团总支于6月24日前将活动联络人信息表(附件1)反馈至邮箱culrkcxsb@163.com。申报团队负责人须于6月25日前将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附件2)电子版提交至各学院联络人处,文件名格式为“2021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名称”;各学院联络人于6月27日上午12:00前将汇总的团队申报书以及学院汇总表(附件3)打包压缩发至邮箱culrkcxsb@163.com。
(二)项目评审立项阶段6月29日前
校团委组织线上评审、遴选工作,确认最终立项名单并公布。成功立项的各团队需将本人签字纸质版的团队守则(附件3)、个人责任书(附件4)于6月30日提交至校团委科创学术部处。
(三)活动开展阶段7月中旬—8月下旬
各报名参与团队根据实践计划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记录活动进程与亮点,形成活动成果上传并至第二课堂,在暑期社会实践后期,完成资料整理及报送工作。
(四)材料总结阶段9月中上旬
实践活动完成后,团队开学后提交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项目实践报告1份,字数在3000~5000之间;
2.各团队成员的劳动感悟各1篇,不少于500字,主要内容是实践的心得体会和劳动反思;
3.数码照片若干张,要求主题突出、活动鲜明、能够反映活动开展的情况,只需电子版,每张照片须注明时间、地点、事件;
4.如有条件,可提交经编辑的视频短片;如项目获当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可补充提交报纸、链接等材料。
(五)汇报表彰阶段9月中旬—10月上旬
校团委将举办第十一届新青年社会实践高峰论坛,对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组织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拟设一等奖1名,奖金800元;二等奖3名,奖金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300元;优秀奖若干名,奖金100元。评比办法等事项另行通知。同时推荐优秀个人和团队至北京市共青团团市委大学部参与评比,由相关主办单位开展评优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畅通联络机制,确保安全
参与人员要将确保安全作为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要按照“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要求,减少线下实践环节,严禁组织大规模、大范围人员聚集活动。校团委将建立与参与实践成员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实时掌握成员实践动向。各学院要落实安全教育,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确保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二)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实践记录
各团队需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我的实践故事征集”、“优秀实践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等活动,并向校团委科创学术部报送相关材料,校团委将择优在“CULR新青年”公众号平台发布推送,将社会实践各项主题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有效传播,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联系人:马弋涵、张雨鲲
联系电话:18093716781、18730695509
联系邮箱:culrkcxsb@163.com
共青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委员会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