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培养» 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

《中外工人运动史》教学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日期:2018-09-25浏览:52468

课程中文名称:中外工人运动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Workers' Mov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

               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硕士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工人运动史是一门独立的历史科学,以工人阶级的活动作为主体研究对象。中外工人运动史全面回顾了中外工人阶级产生以来,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现状,劳动关系(包括劳动政策、劳动制度和劳动立法)的发展历程,工人的组织和工会的发展演变,及其工人运动的发展轨迹。全面展示了工人运动发展的社会环境,总结和探索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工人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特点。

课程目标:

通过中外工人运动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外工人阶级及其工人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工会学理论和应用知识、劳动关系理论和应用知识、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等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讲授方式:

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员应对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国际共运史、工会基本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有所了解,保证出勤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完成作业。

课程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出勤、讨论、作业)+期末成绩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高爱娣:《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简史培训教材》,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 :《国际工会运动概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著作类:

刘明逵、唐玉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人运动简史培训教材》,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

王建初、孙茂生:《中国中国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永玺、何布峰、曹延平:《简明中国工会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李德齐:《中国劳动关系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学习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

裴宜理[美]《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爱娣:《新中国工会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中国工运学院:《李立三赖若愚论工会》,中国档案出版社,1987年.

陈骥主编:中国工会十五年(1978-1993),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上),中国档案出版社,1985年.

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岳经纶:《转型期的中国劳动问题与劳动政策》,东方出版中心,2011.

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

杜康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约里斯·范·鲁塞弗尔达特[荷]:《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陆南泉:《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工运学院外国工会教研室编:《世界工会概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劳动部主编:《世界劳动》,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

许征帆:《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林建华:《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周克明:《当代世界工人和工会运动》,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国际工人运动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

于文霞:《国际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工人阶级》,中国工人出版社,1986年.

论文类:

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1年,(5).

汪敬虞:《再论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5).

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学术界》2003年,(4).

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3).

许晓军、吴清军:《对中国工会性质特征与核心职能的学术辨析——基于国家体制框架内工会社会行为的视角》,《人文杂志》2011年,(5).

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社会学研究2010年,(4).

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2006年,(3).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2).

吴清军: 《“守法”与“维权”的边界: 外企工会组建与运行模式的分析》,《学海》2008年,(5).

程延园:《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研究》2004年,(4).

课程框架:

第一讲  绪论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工人阶级

时间:2

教学重点:厘清中国工人阶级发展脉络;总结近代工人阶级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诞生和特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工人运动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历史阶段和阶段特征;本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构成;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中国新兴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实践:

思考题:近代中国工人阶级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

时间:2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指导思想和方针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关系。

教学内容: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点。1919年至1927年是以城市为中心工人运动的发展时期,1927年至1949年间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工人运动是配合武装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主要力量。

教学实践:

案例讨论: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思考题:“六次”劳大的历史意义

 

第三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人运动

时间:4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根本变化和在革命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工会组织的统一和发展。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教学内容:

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工人阶级地位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新中国劳动政策和劳动立法的发展变化。

教学实践:

案例讨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确立

思考题:新中国成立中国工人阶级地位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四讲  新中国工会工作方针、工会理论的探索

     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会运动

时间:2

教学重点:中国工会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工会理论进行的积极探索。

教学难点:刘少奇、李立三、赖若愚等对工会伦理的探讨和贡献。

教学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会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新的工会工作方针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中国工会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工会理论进行的积极探索和主要思想。

实践教学:

案例讨论:李立三——中国工运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

思考题:执政党和工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第五讲  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工人阶级

时间:4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演变。

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演变的历程,社会转型时期工人阶级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即:工人阶级队伍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内部以职业地位为标志的阶层结构形成;普通职工的弱势地位凸显。中国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演变的历程;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基本特点;劳动政策和劳动立法的和劳动关系调解机制的发展和演变。

实践教学:

案例讨论:吉林通钢事件——不同视角下完全不同的结论

思考题:解析“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象

 

第六讲:工会工作方针的演进和工会理论的创新、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时间:4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会工作方针和工会工作探索、发展和创新的历程。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工会改革发展创新的契合。

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工会工作方针和工会工作探索、发展和创新的历程。从工会九大至十一大,中国工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提出了两个维护和四项职能;工会十二大以后,适应社会转型工会提出了总体思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工会的改革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关系

思考题: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工会改革的目标与归宿

 

第七讲  无产阶级诞生与世界工人运动兴起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世界无产阶级的诞生及其斗争历史。

教学难点: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教学内容:

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早期工人阶级状况及其特点;早期无产阶级斗争情况,工人团体及工会组织的诞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劳工状况

思考题: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世界工人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第八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的主要活动内容。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工人组织建设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国际的成立背景及其成立后的主要活动;第一国际影响下的工人运动、工会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第二国际成立的时代背景,第二国际的主要活动内容,第二国际对工人运动及各国工会组织发展的影响。第三国际的成立背景及第三国际成立后的活动及影响;赤色职工国际的活动及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他国际性工人组织情况。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思考题: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活动特点,比较两次国际下的工人运动的异同

 

第九讲  当代世界工人阶级的基本状况和工会运动

学时分配:6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工人基本状况及其斗争历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工会组织发展格局及国际劳工组织。

教学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人阶级的数量增长及构成变化,工人阶级经济状况和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战后工人阶级的组织状况和工会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丰田体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锅饭”

思考题: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罢工潮——当代劳资关系的本质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