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培养» 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

《新媒体与舆情分析》教学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日期:2018-10-12浏览:52468

 

 

 

课程中文名称:新媒体与舆情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New  media  and the Public Opinion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任课教师:李 双

授课对象:MPA硕士研究生

学分学时:1学分,16学时

预修课程: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

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介绍关于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在媒体之社会功能、理论类型及历史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舆论的功能、形态、情状及其分析引导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与讨论,认识媒体及新媒体与舆论的功能、作用及特点,掌握媒介与舆论的核心范畴和规律,了解中外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新媒体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及其分析引导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考查,课程结束后,写一篇不少于3500字的课程论文。

课程成绩构成:平时课堂讨论占50%,课程结束的课程论文占50%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李双主编、宋晖等著,《舆论学实务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9

月版。

2.李双、宋晖主编,《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参考书:

1.新闻自由委员会(美国)编、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 【美】弗雷德·西伯特(Fred S.Siebert)、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和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3.【美】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Lippmann,1889-1974)著,《公众舆论》(另译名《舆论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4.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5.刘建明等著,《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袁 军著,《新闻媒介通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课程框架:

 

第一讲  认识媒体

 

学时分配:四学时。

教学重点: 媒介的四种理论。

教学难点:新闻自由。

理论讲授内容:一、媒体概述;二、媒体的社会功能;三、媒体历史发展及类型;四、报刊(媒介)的四种理论;五、新闻自由。

实践环节: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

1以央视“新闻联播”、《环球时报》(或《人民日报》)、香港《南华早报》为例,讨论怎样认识和定义媒体。

2讨论怎么评价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思考题:

1、什么是媒体?

2、什么是新闻自由?

 

第二讲  认识新媒体

 

学时分配:四学时。

教学重点:新媒体特性与作用。

教学难点:新媒体思维。

理论讲授内容:一、新媒体概念;二、新媒体发展的历史脉络;三、新媒体特性;

四、新媒体作用;五、新媒体思维与人类未来。

实践环节: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以特朗普当选为例讨论社交自媒体的作用。

思考题:怎么认识新媒体?

 

第三讲  认识舆论

 

学时分配:四学时。

教学重点:舆论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舆论导向。

理论讲授内容:一、舆论及其诸要素;二、舆论的形态特征;三、舆论的功能与作用;四、意见领袖与舆论导向;五、舆论与公民政治。

实践环节: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2017年春两会期间的“翻白眼”舆情事件的舆论特性分析。

思考题:

1.如何在舆论应对中实践公民政治?

2.以贺卫方等公共知识分子为例,讨论意见领袖与舆论形成的关系。

第四讲  认识网络舆论

 

学时分配:四学时。

教学重点:新媒体舆情与选举。

教学难点:网络舆论的生成与调控。

理论讲授内容:一、网络舆论特征;二、网络舆论的生成与调控;三、网络舆情报告的写作及应用;四、新媒体舆情与选举;五、网络与文化传播新生态。

实践环节: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以香港区议会议员及特首选举为例,讨论新媒体舆情的影响及其运用。

思考题:如何认识并引导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