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MPA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安全治理
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领域选修课
理论课程
授课对象:MPA研究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预修课程: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
课程简介:社会安全治理是MPA(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专业领域选修课,也是专业领域拓展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的客体论、主体论、原则论、法律措施论、保障论、阶段论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的客体论、主体论、原则论、法律措施论、保障论、阶段论等,达到合理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目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课程要求及考核方式:按时到课,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完成作业;考查。
课程成绩构成:50%平时成绩+50%考查成绩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周定平 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8年6月
参考书目:
1.岳公正,尚珂 社会安全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006年6月
课程框架:
第一讲 导论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难点:
理论讲授内容:
一、社会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内涵与特征
三、国内外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
思考题:
第二讲 传统与非传统“交织”: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客体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客体论,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类型、本质及认定分别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当前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客体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分类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认定
四、社会安全事件的本质
五、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
六、社会安全事件的功能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第三讲 统与分的“协调”: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主体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主体论,根据国内外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对体制的对比,讨论了应对主体制度的完善与应急权力的配置、运行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主体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体制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主体制度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权力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第四讲 预防与应急的“结合”: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原则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原则论,讨论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信息公开,比例原则在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的含义、必要性及其要求。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原则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
二、信息公开原则
三、比例原则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第五讲 权力与权利的“平衡”: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措施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法律措施论,讨论了应急措施的特征、运行规则以及监督渠道,并从经济、行政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法律措施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措施概说
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经济措施
三、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警务措施
四、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其他行政管理措施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第六讲 平时与应急的“融合”: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保障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保障论,从博弈论视野出发讨论了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情报信息保障、应急资源保障以及指挥决策保障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保障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保障
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情报信息保障
三、社会安全事件应对资源保障
四、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决策指挥保障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
第七讲 周期与阶段的“对应”:社会安全事件应对阶段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阶段论,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在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具体讨论了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的各项主要工作
教学难点:社会安全事件应对阶段论
理论讲授内容: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社会安全事件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准备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四、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处置与救援
五、社会安全事件的恢复与重建
实践环节:
案例讨论: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