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学校在中工大厦三和厅召开2024年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全国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教指委委员、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全国法律专业硕士(JM)教指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教授,全国MSW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全国MJC教指委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全国MBA教指委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王瑞华教授,全国MBA教指委办公室主任王萍,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全国MPA教指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帮成教授,全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指委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玉德研究员,全国MPAcc教指委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钱爱民教授,教育部安全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学院原党总支书记傅贵教授,教育部安全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华北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景德教授,全国MPA教指委原委员、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我校领导刘向兵、傅德印、刘丽红、刘路刚、李珂、郭振清、闻效仪,党委常委燕晓飞、戴筱筱、李东以及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等 60 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我校校长傅德印主持。
刘向兵书记在讲话中就参会专家对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给予的肯定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各位专家对标学位授权点建设和评估要求,对我校“1+7”个学位点建设方案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指导和“深入会诊”,学校和相关二级学院要按照专家提出的精准化、时代化、特色化、数智化、协同化原则,下功夫做好学位授权点研究领域调整与培养方案修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保障机制,深化专家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上,16位专家逐一就学位授权点研究领域设置与培养方案修订建言献策。王萍主任建议,围绕学校特色着力发展特色课程,注重实践原则制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刘帮成教授建议,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聚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2个二级学科,在宽基础上凸显学科特色。姜晓萍教授建议,对照研究生教育学科简介编制的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内涵,调整二级学科设置,明确研究方向,实现守本创特。马凤芝教授建议,结合工会、劳动领域社会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加强工会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并形成工会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周勇教授建议,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数字时代以及服务工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进一步找准培养目标与定位,优化研究领域。梁迎修教授建议,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导向,处理好学位授权点入主流、强特色的关系,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刘能教授建议,围绕新就业群体等劳动、工会领域新形势,探索形成人才培养特色。郭小平教授建议,做好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区别设置,避免专业硕士课程倾向学术化,避免因人设课。
王瑞华教授建议,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跨学院整合能力,增强数智化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徐玉德研究员建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每个培养方向至少有5名教师。徐景德教授建议,课程设置要与培养方向一致,应增加工科基础课设置。傅贵教授建议,明确安全工程在资源与环境学位点下的目标定位,并围绕此开展培养。
章文光教授建议,进一步凝练培养目标与特色,增设数字化教育相关课程。李俊清教授建议,学位授权点建设要处理好主流与特色关系、学科与学院关系。钱爱民教授建议,打通学位授权点选修课,实现资源共享。伊志宏教授建议,强化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分类培养机制,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行政支持、组织保障等。
本次研讨会是我校站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齐聚力量、统筹资源,整体推进学校硕士点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下一步,我校将组织二级学院全面整理、充分吸收专家建议,切实做好学位点研究领域调整与培养方案优化工作,助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