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劳经大讲堂(第三讲)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1-18

    2024年11月1日下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院第三期劳经大讲堂讲座在致远楼609会议室举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吴帅应邀开讲,讲座由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赵明霏主持,来自劳动经济学院的20多位教师参与了这次学术讲座。

吴帅研究员所作的讲座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使命、路径》,讲座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讲座伊始,吴帅研究员介绍了新时代数字变革的两条路——职业变革和工作方式变革。职业方式变革即数字新职业的诞生,这一变化是新生产、新消费、新配置共同合力的结果,但是除由新技术催生形成的新职业外,也有一部分是由传统职业数字化转型而来;工作方式的变革则是指从正规就业向灵活就业演进、从单一劳动向组合式劳动发展、从集中式劳动向分布式劳动转变。

讲座第二部分从劳动者群体角度出发,对劳动者就业形态新旧对比,吴帅研究员指出,旧有的雇佣式就业下呈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劳动力所有权分离、明确的双边关系、清晰的组织边界、管理的层级节制、受雇者身份与价值的一致性五大特点,而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表现出工作方式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过程管理自主化、用工关系去雇佣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吴帅研究员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内容与提升路径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解答。从提升内容角度来看,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要提高数字通用能力、数字专业能力、数字发展能力、数字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数字意识和计算思维,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形成数字社会责任;从提升路径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催生新的用工关系、塑新的组织结构,这二者的变化会带来提升路径的变化。

讲座最后部分,吴帅研究员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路径优化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从生活、工作、学习、创业四类场景打造出不同的提升路径,其次要顺应数字时代“分布式”劳动的生产关系演进趋势,发展“分布式”数字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体系,最后可以建设体现“全纳性”的数字技能学分银行,为学习者、培训机构和雇主提供一个兼具包容性与灵活性的资格框架,以适应数字时代新工作形态劳动者“碎片化”“分布式”学习的特点,保证学习结果的及时认证,从而提高劳动者参与数字职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讲座结束后吴帅研究员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