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2020招生简章
一、学院介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具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经济管理学院先后开设了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方向)、财务管理、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
目前,经济管理学院下设劳动经济系、工商管理系和财务管理系,拥有专职教师35名,在校生800余名。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有博士学位的25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财政部科学研究所、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较高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学风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各专业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培养特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面向未来,经济管理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主导,学科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经管人才而不懈奋斗!
二、经济管理学院分专业介绍部分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名称:劳动经济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经济学 学士
1.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经济学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经济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毕业后学生具备在经济领域就职的调研、规划、评估、运营、咨询、营销等基本素养,能够在党政机关从事人才规划和劳动政策制定工作;能够在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在教育培训类企业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具备在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的基本素养。
2.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劳动经济学专业现有任课教师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博士后6人。本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教师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60余项,多人荣获学校“科研优秀教师”称号。
燕晓飞:教授,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校劳动经济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会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科研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十多项,撰写《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研究》《发展经济学》等著作多部,主编出版《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系列报告。
纪韶:教授,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库成员。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研究领域为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先后获北京市科研创新人才称号和资助、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经济学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规定完整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世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流派、财政学、经济博弈论等;根据办学优势,开设了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平台课以及劳动经济学名著选读、实验劳动经济学、当代中国劳动经济专题、国际劳动力市场专题、劳动就业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职工福利与企业年金等专业特色课;此外,还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财务报告分析、跨国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
4.学科特色
劳动经济学为学校2019年新设特色专业,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科规范,突出体现为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注重宽口径的经济管理大类专业基础。本专业注重发挥经济管理学院经管专业宽口径基础培养优势,通过开设学院平台课的方式与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层面实现贯通,学生上学期间可与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同步交流,拓宽专业视野,深化专业理解力。
二是注重体现“工会与劳动关系”特色。在积极发挥劳动经济学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努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劳动关系、劳工权益等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和研究范畴,围绕经济转型期劳动关系领域重点问题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多角度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
三是注重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深造相结合。本专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多样的专业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劳动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能力;同时立足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兼顾拔尖专业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
招生专业名称:经济学(金融方向)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经济学 学士
1.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经济理论基础扎实、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金融领域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毕业后学生能够在各类企业从事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评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能够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政策制定、经济管理、产业规划等工作;能够在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组织管理、市场调研、评估咨询等工作;具备在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的基本素养。
2.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经济学专业现有任课教师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博士后6人。本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教师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60余项,多人获学校“科研优秀教师”称号。
谢琦:教授,经济学博士,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名著选读、当代中国劳动经济专题、经济学说史、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出版《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等专著3部,参编各类著作6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CSSCI数据库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转载。多次获学校科研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王明哲: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和企业管理,主要讲授投资学、证券投资实验、互联网金融、班组建设与管理等课程。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学院教改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著、编著图书近200多万字。
3.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完整地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经济学名著选读、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流派、世界经济史、经济博弈论、当代中国经济专题、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期货投资学、市场营销、商务文书、财务报告分析、跨国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经济法、劳动关系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专业课程。
4.学科特色及近三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确定了“保持经济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经济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金融方向和普惠化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强调服务劳动力市场的金融工具的运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李塑宇,2017届毕业生。中共党员,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全总机关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共青团全总机关第14次代表大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第12次代表大会,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段晨馨,2018届毕业生。多次获得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主持学生科研项目获得一等奖,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学习;担任军训方队长和学院学生会生活部长,先后获得军训优秀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毕业后就职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欧阳吕泊,2019届毕业生。学业成绩优异,在校期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曾三次获得校级奖学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考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
招生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 学士
1.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过硬政治素质、深厚劳动情怀、较高科学素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财务管理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3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教师们均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21人有博士学位。
教师们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专业教师德高身正,治学、执教态度严谨。
桂俊煜: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特邀教授,河北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11届、第12届全国青联委员,第16届云南省特邀青联委员。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5部,主编工具书1部、专著2部,参与译著3部,在核心及普通期刊发文30余篇。
王李:副教授,财务管理专业学术骨干,经济学博士后。我校与河北大学联合培养会计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劳动学会理事。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1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16篇被CSSCI收录。近年分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两次校级科研二等奖、校级科研十佳。
周超:副教授,财务管理专业学术骨干,中华全国总工会五四青年职业能手。2017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金融学博士。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
祝映兰: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曾获学校十佳教师。主要从事上市公司财务和工会财务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1部,参编多部著作和教材,在全国核心期刊发文10余篇。曾主持多项学院课题,参与全总及北京市教委等课题。
3.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以专业必修课支撑专业理论学习,以专业选修课扩展知识和技能体系,以不同年级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实务操作。
核心课程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管理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税法、统计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课程。
4.学科特色或近三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该专业坚持财务与管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内设财务管理班和国际教育实验班。国际班由我校与北京东亚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开始联合培养,与财务管理班同步,学制四年。国际班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ACCA课程培养相衔接,旨在以精英化培养理念,打造专业特色、创学科品牌,以“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认证(ACCA)”、“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ACCA专业资格、知识面广博、专业技能精深、英语应用娴熟、适应现代商务需要、能在政府、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级管理事务的国际化人才。
周哲旭,女,2019届毕业生。在校曾获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016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以及多项奖学金,并代表学校赴新加坡参加访学项目。毕业后,该生考入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同时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会计专硕。
李晓雨,女,2019届毕业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项。毕业后,该生考入英国诺丁汉大学银行金融专业攻读研究生。
林光丽,女,2019届毕业生。在校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科研项目二等奖、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论文等奖项,并由学校选派赴中国人民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毕业后,该生考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专硕攻读全日制研究生。
招生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 学士
1.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地适应市场需求,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商务决策与分析、综合管理、职能管理和研究等工作。
2.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任课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3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国内外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十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校“教学十佳”、“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科研十佳”称号。
钟懿辉:教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要讲授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项目实训等课程,主要从事企业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这些年在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上获得一些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被CS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参与编撰著作3部。
赵鑫全:博士,副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和企业国际化管理等。《中国经营报》高级专家顾问团成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和教材14本、参加各类纵向横向课题多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十佳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十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张才明: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大数据与数据挖掘,信息化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信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CIO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和教材12本、拥有商务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各类纵向横向课题40余项。
3.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在坚持学校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开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商务实务、创业管理、管理运筹学、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商务智能、网络数据分析、高级数据分析等课程。
4.学科特色或近三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1)提升能力为导向的“ T ”型知识结构课程体系
“ T ”型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强调横向的厚基础与宽知识域,纵向的强能力与深专业力。形成了学校通识类课程、系部教学资源配置的平台课程、“能力本位”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做中学”的专业方向课程的“四层次”课程体系。
(2)“三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院通识课,系部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力。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与创新导引有机结合,摸索形成了以“学校培养---企业实践---学生自我锤炼”为内涵的创新型、发展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打造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
架构课程群,建立以“模块一+模块二”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方向课程群,以“模块一+模块三”为核心的“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方向课程群。结合学生实践、毕业论文和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胡中远,2017届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获校二等奖学金,在校期间曾担任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届“创业园”钟情书屋创业项目负责人。目前就读于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三年级,硕士期间曾担任研究生会生活部部长。
杨颖,2018届毕业生。中共党员,担任经济管理系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经济管理系学生会主席,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第12次代表大会,毕业后以大兴区选调生身份就职于采育镇人民政府。
阮含含,2019届毕业生。中共党员,担任学院外联部部长,获得过校优秀团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等。毕业后考取辽宁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