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 暨中国职工状况指数发布会
1月19日,学校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校区教学楼508教室召开《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暨中国职工状况指数发布会。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向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全国总工会网络工作部副部长彭恒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大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文武,工人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站长、劳动午报总编辑郭强,工人日报社驻全国总工会联络站站长郑莉以及我校相关教师、新闻媒体记者等共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发布会。
刘向兵校长在讲话中指出,研究中国职工状况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准确认识、详细了解中国职工现状,把握中国职工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运用权威统计数据以及第一手调研数据,将中国职工状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构建系统性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反映了中国职工状况,形成了最新研究成果。他希望课题组持之以恒地把这项研究做下去,争取拿出更好的成果,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一目标,为中国职工状况的深入研究,为学校的学术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杨群总编辑对《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做出高度评价。他认为本书是一本智库类报告,准确把握了中国职工队伍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有助于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发布会上,中国职工状况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学校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济管理系主任燕晓飞教授以《中国职工队伍面临的变革与挑战》为题做成果发布报告。报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职工队伍的结构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职工队伍突破了全民所有制的束缚,强化了职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属性,非公有制单位职工比例增大。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职工队伍突破了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强化了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属性,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中国职工队伍正在面临着第三次结构性变化。由于现有的劳动关系框架无法涵盖平台经济就业者,职工概念的属性需要重新界定。报告还指出,2018年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为100.33,延续了近几年中国职工状况的变动趋势。
会上,“中国职工状况研究”分报告人汪鑫博士、纪雯雯博士、吴麟副教授、张艳华副教授分别围绕报告阐述了主要学术观点,提出了目前职工劳动争议、职工话语权、职工收入分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安全生产、职工职业卫生等领域的新特征。
成果发布及专家点评单元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文武主持。在点评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报告结论客观,政策含义重大,研究定位准确,有深度、有厚度、有新度。他们表示,报告选择职工群体为研究对象,用学术成果为工会组织和职工队伍发声,具有重大意义。40万字的内容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国职工状况的前沿问题。报告关注新的就业形态和劳动群体,对劳动法律法规变动进行了更新。专家们还积极为进一步深化中国职工状况研究建言献策:一是为更加全面反映职工状况,应补充劳动强度指标和劳动力素质指标,完善职工组织化状况发展数据。二是加强对信息领域中就业劳动群体的研究。三是扩大对机器换人的研究。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于201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Copyright © 201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邮编 :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