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名师观点

名师观点

王侃国际劳动关系系列——印度劳动关系:制度性障碍突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王侃

长久以来,印度一直是国际投资的噩梦。从劳动关系角度分析,印度纷繁复杂的劳动法律和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印度是一个高度地方化的国家,在中央、邦层面有150多部劳动法律。这些劳动法律规定了极其细致的管理程序,强化了地方政府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让劳动关系管理变得非常僵化。

在很多邦,按照地方劳动法规要求,拥有100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如果要裁员1人及以上,必须征求工会的意见,且必须得到地方政府劳动部门的同意。微小的裁员往往会历时数个月甚至两三年才能完成。

因此,很多企业采取了劳务外包的方式,更多企业根本不准备扩大规模。在2017年,98.6%的印度非农业企业雇佣正式员工在10人以下。

同时,印度民主制度是西方现代性、民粹主义和本土传统土邦文化的混合,法治总是受到诸如种姓关系、宗族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地方民主经常蜕变为腐败的温床,法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不得不拿出大量精力、财力来应对各级议员和政府官员,隐藏在民主与法治旗号下的裙带关系,让企业家叫苦不迭。

劳动法律和政治环境制约了印度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数字上看,印度年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多年保持在4%。不过,86%的工作岗位属于非正规就业范畴。世界银行认为,印度15岁至29岁人群的失业率超过了30%。

今天,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的劳动力大军。随着中国人口增速放缓,印度正在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劳动力数量第一大国。但是,劳动力优势并未显现,僵化的劳动法律限制了“人口红利”的爆发。在成衣行业,孟加拉国的出口规模是印度的160%,而印度人口规模则是孟加拉国的8倍。麦肯锡公司预测,在2017年,52%的印度工作岗位可以被自动化生产所替代。长期来看,印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没有缓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