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研究估计,未来20年期间,美国约47%、欧洲约40%、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更高比例的就业岗位,可能将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带来的潜在失业规模日渐清晰,很多人纷纷呼吁实行“全民基本收入”。
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又叫无条件基本收入。是指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中,拿取部份配额作为当地市民的基本收入,该收入不需要任何条件与资格,只要是属于本国当地居民者,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笔基本收入。
但全民基本收入并非解决之道,原因有五点。
一、全民基本收入在财政上是不负责任的
“全民”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即便是在最富裕的社会,也是无法承受的,将导致不断膨胀的赤字。
二、将导致更严重的不平等和贫困
全民基本收入将有针对性的如失业、伤残或住房补贴等福利支出,重新分配给每个人,结果是最需要的人群得到的补贴减少了,富翁们得到的多了一些。
三、削弱社会凝聚力
个人通过工作获得的不仅是收入,还有意义、地位、技能、人脉和友谊。让收入和工作脱钩,正是社会衰败背后的原因。犯罪、毒品、家庭破裂及其他具有社会破坏性的结果,更有可能出现在高失业率的地方。
四、削弱人们参与社会的动机
对于那些有能力劳动的人来说,应该从设计上鼓励个人和家庭参与社会,帮助人们战胜失业,找到工作,而非保证终身依赖。
五、拖延了关于就业岗位未来的讨论
富裕国家的人口结构压力,以及人工智能对贫穷国家发展前景构成的深层次挑战,增加了这种讨论的必要性。
要扭转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社会错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思考收入和工作的方式,忘掉全民基本收入。
节选自2018年2月20日FT中文网
牛津大学教授 伊恩•戈尔丁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