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名师观点

名师观点

原创l“一带一路”输出中国劳动关系模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王侃

 

 作为构建新型国际经济圈的核心,一带一路显著扩大了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和企业预计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投资要遵守商业原则和国际经贸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投资和经营的主体。

伴随跨国投资的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环境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跨国公司研究专家约翰Ÿ邓宁(John Dunning)认为,在企业管理方面,跨国公司会把母国的企业管理方法带到投资目标国,比如,美国企业在其它国家投资设立子公司的时候,通常是按照美国本土的母公司的管理模式,来搭建其海外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如果一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美资企业,那么,该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更接近美国企业治理模式,而不像是本地的企业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投资建厂,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模式的输出扩散?

很多国际非政府组织指责中国投资,批评中资企业是在海外扩散血汗工厂式的劳动关系。长期研究中国在非洲投资的美国华裔学者李静君认为,中资企业忽视投资目标国的本土利益,带来了对目标国工人权利的剥夺,是一种掠夺式的劳动关系。然而,反观同期的中国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情势,劳资合作不断深化,职工权益持续改善。与美国跨国公司相比,中资企业更喜欢照搬母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按照邓宁的观点,中资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在输入到投资目标国后,可以改善当地工人的生计环境,不会出现所谓的血汗工厂或掠夺式劳动关系。而且,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集中于目标国的某一个地区,因此,这些中资企业会在该地区形成中国劳动关系管理模式集群,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本土企业的管理方式。

目前来看,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劳动关系管理,采取了很多不同于母国和投资目标国的新方法。

从整体上看,中资企业的海外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企业的外派员工,这些人的劳动关系就在本企业,由企业安排他们驻外工作;第二类是劳务输出人员,是由中资企业在中国国内按照劳务输出法规招聘的驻外员工;第三类是海外雇佣人员,这些人是中资企业在投资目标国当地雇佣的员工。另外,为了提升跨国管理效率,中资企业大量采用海外工程外包和海外劳务外包的形式,外包承包商既可以是中资单位,也有投资目标国本地企业。再者,中国国内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多种多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的劳动关系管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又有很大差别。与西方跨国公司兴起的时代不同,当前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已经多元化,用工方式多样化,使得劳资关系边界逐渐模糊,这些都反映在海外子公司的劳动关系管理上。不同类型的海外员工、不同行业的海外员工,处于完全不同的劳动关系管理系统之中。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的产物。与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究的观点相反,现实中,很难有大一统的劳动关系模式。中国本土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就是基于多元化、基于不同企业的特征。对于投资目标国而言,中资企业建构了一个复杂、多样化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关系混合了前工业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此时,以国家大战略为依托的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把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管理元素带入了目标国,再加上,中资的全局性、战略性导向,使得一带一路投资较少受到市场短期变化的干扰,中国投资更可能对目标国劳动关系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一来,中资会推动一些目标国劳动关系的快速重构,让其进入赶超阶段;二来,变化必然让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一些工人不得不承担转型升级的成本,不过,从长期看,这有助于投资目标国劳动关系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劳动关系方面,一带一路输出的是当地变革的动力,而不是某种现成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