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名师观点

名师观点

观点|城里的月光能否照亮流动人口的梦想?

十一月的脚步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

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也即将在本周拉开帷幕——

双十一剁手大战!!

和这场战争息息相关的

当然是我们最熟悉的快递小哥

那个风里雨里

拿着快递来见你的人

 

其实快递小哥们真是不容易

10月份要去参加阅兵方阵,

11月碰上双11疯狂加班,

12月还有双12继续加班。

说到快递小哥,

就不能不提和他们一样改变着这个城市的一群人,

外卖小哥,

家政阿姨,

........

他们都是城市流动人口大潮中有代表性的群体

他们在服务千家万户的同时

他们的权益如何受到保障?

 

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权益维护的机构,对于城市中流动人口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切实做好这一工作对于稳定职工队伍、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纪雯雯,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曾利用2013 年8 省份流动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融合数据,采用处置效应模型对工会在维护劳动权益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会的确可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成为工会会员不仅可以提高劳非会员的小时工资收入高29.82%,每个月的工作时间可以降低26.73%。(2)工会对流动人口群体作用更大。在工资收入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34.18%,高于平均工会效应4.36%;在工作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24.87%,低于平均工会效应1.86%。这一结果与市场化国家的工会效应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工会的工资效应在相对弱势的劳动者群体中更大,而工会的时间效应在相对弱势的劳动者群体中更小。(3)流动人口加入工会面临着一定门槛。平均而言,流动人口成为工会会员的概率低于本地(户籍)人口10.4%。劳动者在各行业就业过程中,成为工会会员概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工业、公共服务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消费服务业、建筑业。所有制特征方面,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就业过程中,成为工会会员的概率最高。(4)流动人口入会门槛较高的行业、部门将是工会工作的重点行业、部门。重点行业是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流动人口在这4 个行业就业入会概率低于本地(户籍)人口16.49%、13.22%、11.4%和11.69%。重点部门为集体部门,流动人口在该部门就业入会概率低于本地(户籍)人口18.33%。

   为了以更广的覆盖和更好的服务,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劳动权益,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源头参与,加大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会的确可以维护劳动者权益,并且对相对弱势的群体作用更大。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者,要在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强化参与,加大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力度。特别是在顶层设计环节,进一步畅通源头参与渠道,积极参与涉及劳动者利益的改革措施的制定,包括劳动法律体系的修订、新型劳动关系的规范、集体工资协商制度的落实等。

        第二,全面推行“流动会籍”管理制度,提高工会服务对流动人口的有效覆盖。全面推行“流动会籍”管理制度,以对流动人口加入工会的广覆盖,重塑工会对劳方的代表性。根据流动人口就业的特点,在已有的基层街道工会基础上,借助市场力量继续发展工会组织,推行流动会籍管理制度,一方面提高已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持有“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的比例,另一方面对持有户籍地总工会统一核发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证”的群体,简化到就业关系所在地工会办理会员接转手续,实现流动人口就业关系与工会会员关系挂钩,切实提高工会组织对流动人口的有效覆盖,为流动人口维权和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不断创新工会服务内容,承担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大使”角色。平均意义上,我国工会在降低劳动者工作时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流动人口,这一作用却失效。这意味着我国工会不仅要起到“家长”和“桥梁”的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以农村户籍为主的流动人口,工会还需要担当社会融合“大使”角色,帮助流动人口市民化。一方面,流入地工会依托城市公共建设,免费开放资源,比如,职工之家、工人文化宫等,定期组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活动,使他们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缓解他们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依托流入地工会考虑对流入到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实施医疗互助保障覆盖,逐步实现流入地工会数据库与流出地医疗数据库的对接,以无差异医疗保障服务,免除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的后顾之忧。

        第四,精准行业工会和各级工会服务方向,维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分行业和分部门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建筑行业、生产性服务行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行业,以及集体部门入会门槛较高,那么未来在推进流动人口入会工作时,这些行业和部门将是工作推行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部门。一方面要根据行业部门的具体用工特点,产业工会聚焦主责、精准发力,从组织流动人口入会到以流动人口工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双提升”。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行业在发展新经济形态中,不断涌现的各类灵活就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问题,主要包括非正式员工、劳务派遣用工、兼岗混岗等情况,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2019年第2期

作者:纪雯雯,赖德胜

文章:工会能够维护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吗?

原文请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