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名师观点

名师观点

观点|疫情冲击下的精益生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震动了全球制造业。当前,全球25%的制成品在中国生产,中国制造是国际生产链的中心环节。疫情不仅让大量工厂歇工,也阻断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依托中国制造的全球生产链受到重创。铁路方面数据显示,春运返程客流不及往年的20%。很多地区,企业复工率不足10%。复工企业通常只有一班工人。而往常,这些企业每天会有两班、三班工人进行倒班作业。

    开工率不足导致供应紧张。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尤为严重。湖北是我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本田、东风、神龙等都在湖北有整车厂,中国更有超过10万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供应全球车企。2月4日,韩国现代汽车宣布停工,原因是其中国供应商因疫情停产,导致现代汽车在韩国的七家工厂缺少零部件。2月6日,北京奔驰向天津武清区发函,请求政府允许其辖区内的1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疫情阻断了供应链,北京奔驰每天损失高达4亿元人民币,面临停工。丰田、标致、福特等国际车企都处于零部件短缺状态。

    汽车行业受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的概念最初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实施,它强调即时制造、零库存,是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精准衔接的高效生产组织模式,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精益模式下,北京奔驰只保留一天的安全库存,全球主要车企的安全库存量不超过一周。当前,疫情已经逼近大部分车企的承受极限,如果中国制造不能复工,全球汽车行业就会出现停摆。

    这并不是精益生产第一次遇到问题。2010年5月,因对公司提薪方案不满,广东南海本田零部件公司员工集体停工,中断了本田的零部件供应,让本田无法按时交货。该事件暴露了精益生产的脆弱性。可是,汽车行业几乎没有改变。引入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后,车企在生产链管理上更加“精益”,各环节衔接更加细致和复杂。但是,疫情不在人工智能的考虑范围,工业互联网仍需要工人进行操作和维护。一旦人员、物资转运困难,精益生产就会崩溃。

    麻省理工的精益生产专家沃马克教授认为,精益的核心是不间断续接。精益管理是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并做出预先部署的生产组织安排。显然,疫情已经超出企业管理的范畴,不是企业层面能够预测和预先防范的。未来,汽车行业可能会增加中国以外地区的投资,分散生产的国别风险。同时,车企将更广泛应用无人车间、智能生产,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程度。但是,精益生产模式仍会是汽车行业的主题。最近四十年,全球车企已经完成了围绕精益生产的结构性整合,今后的企业发展只会是借助新技术、新思路,改善精益生产的流程和布局,确保生产链的韧性及安全性。

 

 

    作者:王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博士。美国社会学会会员、美国国际问题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劳动关系;集体行动;工人组织。曾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国际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