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我校与黑龙江省总工会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分论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第五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论坛在重庆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集智创新 聚力产改”为主题,聚焦“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邀请大国工匠、全总政策专家、各级工会代表、企业代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参与,汇聚思想、分享交流,积极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的作用。
主旨报告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人才培育和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主讲人:姜文良,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原副部长
报告围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职工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劳模工匠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创新工作室建设、扎实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群众基础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劳模工匠引领的创新工作室以技能与创新支撑重大装备研发、超级工程落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强调各级工会和企业要发挥劳模工匠与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引领作用,助力产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用,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
主讲人:侯鹤南,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报告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总工会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引擎,在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方面的丰硕成果。黑龙江省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2507 家,构建起“全产业创新体系、跨区域联盟体系、全流程创效体系”三大体系。通过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组建跨区域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省科学技术奖设立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组等举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塑造产业工人知识内核:创新工作室赋能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知识内核的机理
主讲人:欧阳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报告围绕创新工作室如何赋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展开分析,从本质特征、赋能要点及成员角色三方面,揭示其提升产业工人素质的内在逻辑。创新工作室核心是解决一线难题,创新工作室的运行,即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过程,充分理解和运用知识分类及特征赋能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的知识转化与循环,解决难题、创造知识、传承技艺、培养人才,是创新工作室赋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核心要义。
以“三位一体”聚合力 用“双链融合”谋新篇
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激活创新工作室新动能
主讲人:刘丽,大国工匠,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48队采油班长,首席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报告主要分享了刘丽工作室在探索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创新联盟”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育人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模式的基层实践,为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实践样本。以创新工作室为实践基座破解生产难题、以工匠学院为能力羽翼实现体系化培养、以创新联盟为资源网络推动重大项目研发,为基层创新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邀请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马恒昌小组组长马兵、中国一重集团锻铸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首席创新官潘桂新、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艾中秋、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海生五位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创新的关键问题与破解之道” 展开深度交流,分享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火花。
观点交锋
马兵认为:创新工作室与班组需构建 “双引擎” 融合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专项攻关及 “四结对子” 帮扶、多元激励,实现技术创新与团队协作同频;
刘伯鸣认为:推动技术创新要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通过一线实操教学、师徒结对实战、攻坚小组引导,培育兼具技术技能与创新思维的人才;
潘桂新认为:创新工作室要衔接数智变革需搭建前沿技术实验床,开展场景试点验证,并联合企业促进成果转化;
艾中秋认为:企业工会要通过搭建资源聚合、攻关、转化 “三大平台”,建立培育、激励、保障 “三项机制”,推动创新与产业、技能、精神 “三个融合”;
张海生认为:面对重大任务保障,需构建特色创新体系,联合高校开展 “双导师” 培育,推进联盟建设从 “结对攻坚” 向 “跨域协同” 升级。
结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工会+”学科优势和劳模工匠创新教育的理论实践优势,聚焦劳模工匠创新创效,已连续举办五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论坛,孵化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平台,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逐渐成为劳模工匠创新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劳模学院协同育人的闪亮品牌。
往届论坛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