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母校话师恩 携手并进谋发展”――学校隆重召开纪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5周年暨“弘扬劳模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研讨会
11月25日,纪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5周年暨“弘扬劳模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研讨会在中工大厦三和厅隆重举行。全总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张茂华,全总有关部门负责人王利中、王俊治和山东省总工会、北京市总工会、铁路总工会有关负责同志,学校领导屈增国、刘向兵、李华东、成国一、刘丽红、吴万雄、郭孝实、燕晓飞、杨冬梅、姜颖出席活动。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地方工会、工会干校的专家、学者,学校教师代表、劳模本科班往届毕业生代表和在校劳模本科班学员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典。大会由刘向兵校长主持。
张茂华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全总党组、书记处对学校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5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2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下,学校劳模本科教育为全社会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劳模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全总劳模工作的响亮品牌,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响亮品牌,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响亮品牌。就继续做好劳模教育,他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二是坚持以劳模教育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是坚持创新劳模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四是坚持深化劳模教育和劳模理论研究。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求,进一步发展建设劳模本科教育事业。
学校党委书记屈增国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劳模校友重返母校表示热烈欢迎,并且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劳模本科教育的中组部、教育部、人社部、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诚挚谢意。他指出,25年的劳模本科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党中央的悉心关怀,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市)的大力支持,全总党组、书记处的高度重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倾心投入和劳模本科班学员的自身努力。他表示,学校党委将以此次25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办好劳模本科教育,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为劳模班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二是完善培养机制,为劳模学员职业发展拓宽渠道;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将劳模精神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吴亚平教授代表劳模本科班教师发言。以吴老师为代表的教师们多年来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劳模学员,使学员们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继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中国能建山西电力设计院职工、全国劳动模范贾向东,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全国劳动模范郑贵有,分别代表劳模本科班往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发言,表示非常珍惜和怀念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所学知识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副校长刘丽红和劳模本科班校友会会长郑贵有共同为劳模本科班校友会揭牌。劳模本科班校友会的成立,将更广泛地团结校友、服务校友,促进学校更好地开展劳模本科教育。党委书记屈增国代表学校接受劳模本科班全体校友赠送的纪念品。一副“千秋伟业 与校同耕 崇尚劳动 铭记师恩”书法作品表达了劳模学员对母校多年培育的感谢之情。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全总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劳模管理处处长陈伶浪,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综合处处长张达,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学报编辑部编审赵健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游正林教授,工会学院副院长刘元文教授分别围绕如何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了主题报告。1994级劳模班学员赵保龙、2013级劳模班学员焦建华分别发言,回顾了在校期间难忘的学习生活时光,分享了收获与成长经历,感谢全总和学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工作岗位,做出更大贡献。研讨会由学校党委常委、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主持。
刘向兵校长在总结时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弘扬劳模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主题,既是一次学术的盛宴,又是一种情感的交融,在学术探讨的同时,进一步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国家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刘校长就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与学校教学科研有机融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在全总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风气日益浓郁的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以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为平台,利用学校“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身边”的优势,教研相长,形成合力,积极取得各大部委、高校专家的支持和参与,进一步提升加强新时代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研究的信心。三是借助红色基因,追求一流意识,进一步增强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