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学院新闻

【遵义晚报】“山旮旯”变返乡创业园 迎来首批劳模实地培训:大坎村为何能成“劳模集训地”?

 ■记者 胡  丹 

 

  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这个人们印象中的“山旮旯”,竟然成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首选的院外第一个实训教学点和劳模教育培训基地。

 

  11月11日,来自全国的33名劳动模范,走进这里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学习培训。院方表示,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学院还将根据在北京的课程计划,持续安排学员来到大坎村梦润集团开展实训学习。

 

  为什么大坎村能够成为全国各地劳模的集中学习地?这个大山里的小村落凭啥能吸引劳模们的眼球?这里又凭什么让劳模们学有所获,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遵义晚报记者来到大坎村,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第一批学员驻地,实地探访、体验了正在这里开展的实践培训。

 

 

  1  “山旮旯”变返乡创业园 大坎村成劳模集训地

 

  “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201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回信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这让学员们无比兴奋和备受鼓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精神,今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成立,并在全国开展考察,寻找劳模培训基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杨冬梅告诉记者,设立培训基地,是希望学员们能通过现场参观、体验式教学、讲座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助力地方发展。

 

  记者了解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在全国进行实地考察时,被大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梦润集团董事长张明富带领大坎村脱贫致富的事迹震撼和吸引。

 

  从1991年起,大坎村村民张明富返乡、下乡,在山中建厂,“凿”出产业链,让原本的穷乡僻壤逐步脱贫,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个村落旅游、学习、交流、参观,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企业人员到这里就业。张明富是全国带动乡村致富的典型,他所带领的大坎村,具有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科学发展市场、返乡下乡创业的模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认为,遵义是转折之城,将培训基地设在这里,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据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安排到大坎村学习的学员,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部分省部级劳动模范。

 

  2   实现乡村振兴 劳模精神在大山里闪光

 

  大坎村贵州梦润集团成为劳模教育培训基地,对于张明富而言,这让他倍感荣耀,又责任重大。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我希望通过劳模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劳模思想的新火花在大山中产生碰撞。”张明富说,他们将通过讲座、参观、体验等方式,组织学员了解大坎村“走出去的商业+引进的企业”强村模式,了解如何以民营经济为引领、个体经济为“抓手”,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在5天的培训里,学员们参观了梦润创业园区、茅台集团梦润还原土猪养殖基地、国家级鹌鹑标准养殖示范区、梦润农民工下乡创业园区、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并登红军崖追寻红军足迹;参观了娄山关、遵义会议纪念馆等;与当地人员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张明富考虑到,由于劳模们来自全国各地,将大坎村的发展方式完全复制,不一定可行。要让劳模们将在大坎村的所见所闻,于家乡中转为实际,造福当地老百姓,还需要在实地培训中注意细节,并将产业运作特点跟大家分享与探讨。

 

  “比如,在梦润还原土猪养殖基地内,我们同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天气、植物情况煮猪食,如何实现零排放,如何带动当地村民加入其中等等。”张明富说。

 

  在向劳模们分享返乡、下乡创业相关经验时,张明富也计划通过劳模走进大坎村,嫁接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资源,将先进的农业、工业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入遵义,带入大坎村,以激励当地村民拓宽视野,创新发展本地产业经济,从而进一步借力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3   劳模们看山地产业 碰撞出思想火花

 

  “因为这里地势偏远,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诸多生产技术和人才上的短板、难题。但我们的员工都会主动去学、去钻研。”张明富和村民带领大家参观国家级鹌鹑标准养殖示范区和服装厂时,梦润集团工作人员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感叹。

 

  “没想到,这个地方能把工作人员培养成全能型人才。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资源匮乏地区,是很值得借鉴的。”全国劳模孙志宝说。

 

  看着“长”在山下的产业园,了解到张明富的治村理念,来自新疆的全国劳动模范依达亚提·拜斯拉木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工人,大坎村的山水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张明富朴实、勤奋和钻研国家方针政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定把这次的所见所闻,带回去分享给家乡的同事们,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多学技术、敢闯敢拼。

 

  “有想法就有办法和出路,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干成,得有思路。”全国劳模王中来说,对大坎村的了解越多,他的一些思路改变得越明显。

 

  来自安徽省的劳模余春枝则告诉记者,她在老家虽然也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但是她决定回家后,调整经营模式,组建一体化生产流水线,同时将服装等产业也带进自己的园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阿姨,一天多少钱?”“一天八十,包吃,还有好肉吃。”当一行人来到茅台集团梦润还原土猪养殖基地时,劳模们和正在田地里割猪草的村民们交谈起来,并且实地体验了割猪草、煮猪食。

 

  “大坎村村民有责任意识,肯干和能干,一岗多能。这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发展思路接地气、切实际,值得学习和借鉴。”全国劳模孙志宝说,来这里实训学习,不是复制大坎村的发展模式,而是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在孙志宝看来,这里最打动他的,是村民们既可以集体劳作、有较好的收入,又可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交流互动、提高本领,有益于身心健康,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和张明富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大话题。

 

  “大坎村的鹌鹑制品,我们可以往东北销售。”

 

  “我们养有孔雀,大坎村也可以放养几只,供来游学的孩子们观赏了解。”

 

  “我们那里有许多梅花鹿,如果大坎村村民养殖,不光好养,还能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

 

  “能人进入乡村,就能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农村人如果要致富,一定要有好的产品和产业……”

 

  实地培训,交流互鉴,首批全国劳模学员走进大坎村,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梦想,让大家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据悉,第一次培训结束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还将根据在北京的课程计划,持续安排学员来到大坎村梦润集团学习。

 

 

(来源:《遵义晚报》2019年11月20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