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劳模学院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周安排,4月22日至26日,劳模学院组织2021级、2023级学生开展移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4月22日,2021级劳模学生赴人民中科(北京)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与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学习,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技术创新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看法。
人民中科董事长张丹为劳模学生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跨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院院长李兵介绍通过跨模态智能引擎“白泽”,为客户提供数字发现能力,服务国家以及发展安全、可信、可靠的AI大模型信息的重要性。
劳模学生就人工智能在各类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大数据模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数据投毒问题等,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探讨,并体验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或自然语言处理等,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过程,观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运作方式。
劳模学院院长高丽萍介绍了劳模学院的发展历程、取得成绩、未来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她指出,劳模工匠需要树立大数据观念,提升智能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应对新挑战。希望双方就劳模工匠人工智能素养提升、AI赋能创新工作室发展等工作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2021级劳模学生赴首都图书馆参观了历史文献阅览室、古籍修复部门、外借室、读者阅览室和诗词展览等。工作人员展示了历史文献馆藏品,这些图书凝聚着捐赠者一生的搜寻和探索,蕴含着深厚的学术思想。古籍修复师向劳模学生展示了古籍的装帧形式、破损书籍修复流程,现场演示补洞、换皮、订线等修复技艺。劳模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了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与传统文化推广的重要性。
4月26日,2021级、2023级劳模学生赴理想汽车北京基地实践教学,在理想汽车的冲压车间、焊装车间,详细了解了汽车的生产流程,以及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静态观摩了理想汽车在售产品。
为了提升劳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全面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按照劳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规定,自2020年起,大二至大四劳模学生每年返校集中学习时,将进行为期一周的移动课堂及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劳模学生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成果,将带着源源不断的“新智能”返回岗位,助力产业和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