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更新时间:2021-11-05
携心识你我
写在前面
如今,颜值好像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生活在微博和朋友圈之中,我们被迫不停地自拍、修图,被迫学习最热门的穿搭、仿妆。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看着熟人们的点赞与评论,默默收获来自朋友圈的尊严。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这句话早已被当成“公知”、“标准”,
让『不够美』背负了道德责任。
好好打扮一番,
兴高采烈地出门,
可能路人多嘴一句“妆化错了”,
我们的心情就会跌入谷底。
其实,
这背后是【聚光灯效应】在作祟。
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
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他人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人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外形,
并对自身的体貌缺陷进行了夸张和臆想。
别人随便一个眼神,一句话,
就以为是指向自己。
很长时间建立的信心城堡,
也许下一秒就会被掉下的右眼皮贴所摧毁,
做医美的想法可能就会随之而生。
这里就引入了下一个心理现象,
叫做【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又称过度代偿,就是过多的补偿,为心理学术语。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者心理的缺陷,可通过过度补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也就是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
我们在【聚光灯效应】下,
放大了自己的缺点
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美,
试图对自己缺点进行【过度补偿】。
“我只想瘦一点就好,我鼻子再高一点就好,
我眼睛再大一点就好。”
可是,“一点”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不断地模仿高级脸、网红妆、
巴掌脸、九头身、冷白皮、希腊脚……
原本最为包容,最为广阔的美,
慢慢变得狭窄,变得逼仄。
我们也一步步陷入了容貌的焦虑。
写在最后
想要彻底破解【容貌焦虑】,不只是要做到“内心强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我审美。时刻欣赏自己,赞美自己,每天夸自己一小下,慢慢找到接纳不足的勇气。
要为取悦自己而做努力而不是要为取悦别人而迷失自己,我们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只需爱自己和欣赏自己。
热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