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更新时间:2021-12-03
【携心识你我】奖励不当可能会带来负作用
牛牛嬉闹,自得其乐,而爸爸用金钱奖励,将其对乐趣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追求,从而扼杀了自然的快乐,将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德西效应”。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理论由来: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产生原因:
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德西效应呢?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离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理论启示:
在职场上:
老板给员工奖励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想全力做成某事。但时不时的给员工奖励,这很可能让他降低对工作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事半功倍。
在教育上:
老师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当学生本身对学习感兴趣时,老师还去给学生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转移,只关注奖励本身。
在恋爱上:
一方拼命的给另一方送礼物,拼命的对另一方好;无条件的对另一方好,可能会让对方失去对ta的兴趣。
写在最后:
别让善意的笼网,束缚轻盈的翅膀。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