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更新时间:2020-10-21
【携心识你我】拆屋效应
什么是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首先提出很大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心理实验: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做过一个实验,假扮成工作人员,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无偿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绝大部分人都拒绝了这个请求。
但当他们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罗伯特先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请求:在两年时间里,每周花2个小时为少年犯们提供咨询服务,所有的人都拒绝了那个极端的请求。
在他们拒绝之后,罗伯特才提出了这个参观动物园的请求,成功率明显地提高了,答应去动物园的学生人数是原来的三倍。
成因分析:
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时,人们同时会启动两种心理机制,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会发生的事。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与内心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心接纳。
心理作用:
有心理需要,就会有心理效应的产生及其社会能量的释放。
这告诫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效应,使之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及时纠正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失误和偏差。
所以如果你的一个要求别人很难接受时,不妨试试在这之前提出一个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