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心识你我】老师不同期望的结果

作者:   更新时间:2020-12-16


【携心识你我】老师不同期望的结果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盼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社会来源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充满肯定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而实际上,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较大,求知欲强烈,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向上,且擅长与他人打交道。


效应原理

实验者认为,教师因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授课态度、交谈表情和给予更多关注、辅导、赞许等方式,将潜藏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如上课专注度提高,作业态度质量显著改善等。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现实意义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确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