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语携行】原生家庭之痛?人生谎言罢了

作者:   更新时间:2022-03-27


【师语携行】原生家庭之痛?人生谎言罢了


“不自信是谁的错?”

试想一下,如果这时候给你张小纸条

并写下对自己的看法,

你会写什么?

“感觉自己很普通?”

“不太自信?”

“觉得自己格局小?”“不大度?”

……

大多数的人都会给予自己这样的评价

若要追问起原因,

可能又要搬出童年时的云云琐事,

本能地把责任归于原生家庭。


01童年能决定我们的一生吗?

只能说是部分决定,三岁看到老这句话也不算空谈。童年的冷暖总是刻骨铭心的。

小时候更像一张纯洁、干净的白纸,第一笔画在上面的颜色,不管是什么都会格外耀眼。一个人的童年如果是阳光的,那这份明亮会照亮他的一生。不管路有多远,童年的美好总能让人温暖,因为那是刻在心底的太阳。

但我们的成长路上还有其他良性互动的滋养,一位好老师、一个好朋友等等,他们也会带来生活里的阳光与温暖。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此经历的意义,与其沉溺于不幸,还不如去拥抱改变与接纳的勇气。

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我们可以令它变为伤害,也可以变为一次成长,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02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很多家长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实际上是刻意干涉了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承担不学习这件事后果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家长们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是“面子”,让他们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这种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但即使父母再为孩子考虑,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父母只是应该去引导,做好“放与管”的平衡,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与探索精神。

我们应该秉持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父母和子女只是有认知和能力上的差别,但谁都不应该倚仗自己的优越感,居高临下。

父母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只能提出观点,是否做出改变是当事人的事。这和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是一个道理。


03我们该如何化解?

如果我们一直着眼于过去的痛苦和伤害,那么现在就是无数次的伤害与痛苦累计而成的地狱;如果我们坚定不移的认为人无法改变,那么每一个明天都沉淀着无数个昨天的负担。翅膀那么重,要怎么飞翔到梦想中。

有时候,我们以为悲剧会增加人生的厚重感,可是生活不是演给观众的戏,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并不是只需吸引些注意,赚一些眼泪和叹息就可以光荣谢幕。

不要让自己活成了一条总是浸泡在污水中的抹布,不要有水仙心态,在夜里一遍遍舔舐自己的伤口,在朋友圈秀可怜秀伤痛。

不要拿父母当借口,自暴自弃,逃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一切都已经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阿德勒如是说。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定改变自己的决心。

要有勇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没有必要在虚幻的自我感叹中停滞不前,而是接受人生的现状,唤起改变的抱负。就算有缺点,也勇敢追求更好的自己。

获得真正的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站出来为自己承担,

人人皆可改变,

世界也可以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幸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2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