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推荐】动机与人格

作者:   更新时间:2024-11-07

动机与人格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人本主义新心理、新伦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创作背景

马斯洛于190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童年时体验了许多孤独和痛苦。1926年,马斯洛进入康奈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读心理学,在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指导下完成学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7年,马斯洛开始在美国布鲁克林学院全职工作,后来又前往布兰迪斯大学并任该校心理学系主任。马斯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于1943年把费罗伊德主义、华生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有机体理论等综合起来,提出了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基本框架

随后,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并非十全十美,但他们却是一种价值观的楷模。到1954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逐渐成熟;同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

内容简介

《动机与人格》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和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书中马斯洛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方法中心论”与“还原论”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了人本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即“问题中心论”与“整体动力论”

同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意动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三大相互重叠的类别,并对意动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了详细阐述

此外,马斯洛在大量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自我实现者的性格与爱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作者介绍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1908-1970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193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布朗蒂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20世纪50年代,与哈佛大学教授罗金共同召集“人类价值新知识”专题讨论会。1962年,与罗杰斯等人创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为人本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人类价值的新知识》《科学心理学》《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经典语录

1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2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渴望达到尽善尽美,这一切都应该被当做一种广泛的,也许还是普遍的人类趋势而毫无疑问的接收下来。

3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都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对它们既爱又怕。

4我们的确有一种天性、一种结构、一种朦胧的类本能的倾向和能力的骨架结构,然而,要在我们身上认清它却是一个伟大而困难的成就。做到自然、自发、了解自己的本质、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是一个罕有的高境界,它不常出现,并且通常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长期的艰苦努力。

小结

动机与人格是我们行为的核心驱动力,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行为模式。了解个体的动机和人格特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