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当前位置:
【先进典型风采展示】推动劳动法服务工运事业 争当改革排头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劳动社会保障法与实践教学教研室教工联合党支部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网

【先进典型风采展示】推动劳动法服务工运事业 争当改革排头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劳动社会保障法与实践教学教研室教工联合党支部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法学院教工党支部自1986年建院时成立,至今已有38年历史。2024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支部换届选举为契机,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法学院成立两个联合党支部,劳动社会保障法与实践教学教研室教工联合党支部为其中之一。党支部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实践教学两个专业特色突出的教研室联合组成,共有党员 8 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 3 人,中级职称 5 人,博士学位 4 人。2024年,党支部先后获评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入选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二、主要做法

党支部聚焦以劳动法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为核心“一体”,以课程思政“三全”建设模式和“3+2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为两翼,发挥“产学研政”四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劳动法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争当改革排头兵。

(一)强化学习系统化和专业化,以党建引领教师教研工作

1.抓实政治理论学习,筑牢党员思想根基。组织党支部成员通过“三会一课”、网络微信等阵地,开展党建学习活动。

2.夯实立德树人要求,强化“大思政”建设。支部党员教师在校级课程思政和专业劳育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获批校级专业劳育实践课“一院一课”建设试点课程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严格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落实《形式主义问题排查整治报告》《廉政风险点排查》,形成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意识。

4.加强师风师德学习,严守教师职业底线。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严守师德规范延伸。

5.宣传推广先进事迹,弘扬优秀师道传统。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评分,选出师德师风先进教师,利用学院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平台宣传推广。

(二)探索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相融相促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学科专业发展

1.落实制度保障,引领学科发展。出台《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奖教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支部工作有效开展并推动学科专业建设。

2.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采用学习调研、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发挥党建对基层工作的引领作用。

3.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工运事业。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支部教师通过参与立法与政策制定,推动劳动法、工会法法治建设,服务工运事业,服务全总主责主业,提供政策咨询,承接全总《基本劳动标准立法研究》《<工会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立法研究》等委托项目。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工会干部培训教学资源。

4.凝聚全院力量,打造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专业优势,凝聚全院教师,共同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积极服务社会,塑造学科品牌。立足学科特色,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及相关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学科品牌。

5.建设坚强堡垒,彰显党员责任。在疫情和涿州校区遭遇洪水等特殊时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员责任。

(三)以党建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聚焦“一体两翼”与“四方协同”的劳动法特色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1.立足劳动法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之“一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必修课+特色选修课+特色理论前沿课+特色实践课的“劳动+”、“工会+”特色课程群。形成特色人才培养与特色学科建设的互哺互推,共筑“深具劳动情怀、熟悉劳动科学、通晓劳动法律、掌握劳动实务”的“四劳”特色法治人才培养基石。

2.全覆盖实施“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形成教风学风良性互动。以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课堂知识讲授与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培育过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链接“全员参与、全面融入、全程覆盖”的课程思政“三全”建设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与课程固有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3.全链条实施“3+2五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发掘资源优势助力学生成长。组织实践导师和真实庭审进课堂;校外实践课与劳动法实践基地相对接开展学生实习实践;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实现以研促学、以赛促学;以劳动法前沿论坛等第二课堂实现高阶学习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以劳动法进社区等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学生践行劳动法治的历史使命感;以联学联建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发挥“产学研政”四方主体协同育人功能,实现劳动法特色法治人才培养的机构依托与方向指引。形成“全程化、常态化、规范化”的产学研政四方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三化标准”,通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过程参与”和“输出引导”三大环节,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创、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六共成果”。

三、成效启示

强化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引领教书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会工作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坚强堡垒;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以高质量高校党建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充分发挥支部的领导职能作用;人才培养实现“顶天立地”,将课程蕴含的法治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等内容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的“重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有机关联;将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密切结合,发挥党团建设引领作用,把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转自“全总机关党建数智化平台”)